禽病防治

鸡坏死性肠炎的诊断及防治

日期:09-01 作者:徐滔- 小 + 大

鸡坏死性肠炎是由魏氏梭菌感染肠道,引发肠黏膜严重脱落,肠上皮组织出现坏死性特征的一种急性肠道病,民间又称其为“肠毒血症”或“烂肠症”,主发于1~2月龄的雏鸡和产蛋前的青年鸡群,感染鸡生产性能严重下降,生长发育受阻,给鸡场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为了能帮助大家更清晰地认识该病,下面笔者以其检疫、预防及治疗为话题和大家作一下交流。

1、简介

鸡坏死性肠炎是典型的细菌性肠道病,由于魏氏梭菌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利于分裂增殖,使得该病在春末、夏季和秋初报道率最高。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病鸡感染后魏氏梭菌会在肠腔中快速增殖和代谢,子代菌体随肠道蠕动混合入粪便中排出,一旦污染饮水和饲料,将会导致大群感染,同时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毒素对肠黏膜具有破坏作用,引发黏膜的坏死和脱落。有些鸡的消化道中原本也存在魏氏梭菌,正常情况下受到肠道微生态平衡的抑制而不发病,当遇到应激因素引发机体免疫力出现暂时性下降时,这些条件致病菌就会乘机快速增殖而引发本病。另外,有消化机能障碍,长期饲喂高蛋白、高能量或高纤维饲料者本病也高发,肠黏膜有损伤以及有球虫感染的鸡群本病发生率也高。

2、临床表现及病变

鸡感染后常发病突然,多数为急性死亡,病程短,前期表现精神不振,双眼迷离,采食量下降,粪便不成型,呈红褐色或黑色,严重的为煤焦油样,里面混合有脱落的肠黏膜。随着病情的发展,有些鸡症状加重,因贫血和机体衰竭而死亡,有些鸡耐过后转为慢性肠炎,表现长期生长发育不良,体重下降,长期贫血和脱水,肛门周围羽毛常被污染,毛色灰暗无光泽,失去饲养价值。

对病死鸡进行剖检,可见病灶主要集中在小肠,肠壁充血、出血,前期增厚,后期因脱落而变薄,有些表面覆盖有黄褐色的伪膜,剥离后能见到肠壁黏膜坏死,死亡时间久的整套小肠显乌紫色,气味发臭,肠道内容物稀薄不成型,里面混有血液或未消化完全的饲料。除了肠道外,肝脏表现肿大充血,质地变脆,表面有圆形坏死灶,肾脏肿大,有尿酸盐沉积,肌肉、脾脏、骨髓等因贫血而颜色发淡。

3、诊断

本病一般呈地方散发流行,虽然通过病鸡的临床表现及剖检病变能进行初步诊断,但确诊还需专业实验室检验检疫,从而判断是否存在疫情暴发的可能性及流行趋势。实验室检疫本病一般通过病原学检查进行判断,常用的检验方法有病料标本直接镜检、病原的分离鉴定以及毒素中和试验等。将坏死肠道组织或肠道内容物抹片,革兰氏染色观察,如果发现有大量的革兰氏染色呈阳性的两端钝圆的粗大杆菌,长约4~8微米,宽约0.8~1.0微米,单在或成双排列,周身无鞭毛,数量明显多于正常菌群,则可判断为魏氏梭菌感染。将病料在普通营养琼脂表面划线接种,厌氧环境下培养18~24小时,将长出的菌落二次接种至牛乳培养基中,培养8~10小时后若能见到大量发酵气体,且将凝固的酪蛋白冲散,使之变为海绵状,即所谓的“汹涌发酵”现象,则可确定为魏氏梭菌感染。毒素中和试验是利用魏氏梭菌毒素和抗毒素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对病料进行的一项检测,如果结果为阳性,则代表病料中有魏氏梭菌毒素存在,同时也证明病鸡感染了魏氏梭菌。无论是哪种方法,当检验结果呈阳性时,一定要及时采取措施消灭疫情。

4、预防

预防本病需提升养殖场的管理水平,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紧急情况下可选择药物预防。

本病主要暴发于饲养管理水平低的鸡场,尤其是环境卫生差、应激因素多、饲养密度大以及清粪不及时的养殖场。环境卫生差时病原很容易长期分布在环境中,污染饮水、饲料、饲喂工具、地面等,健康鸡接触后便易感染。应激对本病有促发作用,鸡群发生较大应激后,机体免疫出现暂时性下降,很容易受到魏氏梭菌侵染。饲养密度大的鸡场,鸡之间相互接触的频率高,加上空气流通相对受阻,很容易暴发疫病。清粪不及时可造成粪便中的病原在饲养区暴露时间过长,从而增加健康鸡感染的风险,这种情况在散养模式的三黄鸡养殖中最为常见。因此,努力改善养殖环境,减少饲养过程中应激因素对鸡群的影响,合理控制饲养密度,及时清理粪便,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可有效降低发病率。

上一篇:蛋鸡产异常蛋的原因及预防

下一篇:鹅大肠杆菌病的诊治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地址:河北省邢台市  |  电话:0319—3163003  |  

Copyright © 2024 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授权使用


首页
分享
留言 搜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