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经常有朋友提到,规模化之后蛋价基本就不会有大波动了。这是在小散和适度规模化为主时代的主流观点,当前实际走势看,并非如此! 当前户均产蛋鸡养殖量,至少在10000只以上,主流蛋鸡养殖场存栏规模,集中在产蛋鸡数量1-10万只之间。小户变大,大户更大,新建超大趋势下,户均蛋价养殖规模跃进式增加,总笼位叠加到历史高位。相对当前状况下,蛋鸡的规模化程度算是比较高了。 有一组预估数据供大家参考一下: 当前主流高产蛋鸡总笼位,预估在12亿只上下,如果再把地方品种土杂鸡低产蛋鸡,肉蛋兼用蛋鸡等等下蛋的鸡笼位加在一起,预估在15亿只上下,都折算成高产蛋鸡,如果都同时满栏,产蛋鸡数量,大概预估在13.5亿只上下。 规模化发展到今天,有行业内朋友预估,单栋3万只以上笼位,大概在6亿只左右,那么按照15亿只总数的话,大概占比是将近40%,当前状况下,蛋鸡的规模化程度已经算是比较高了。为啥蛋价依旧高低起伏呢? 如果按照最低一只蛋鸡90-100元上下的投入,即使单栋3万只蛋鸡的投入,至少需要270万左右的资金,如果再留一定风险管理资金,3万只标准化蛋鸡总投入,至少需要300万以上资金。如果单栋和单场规模更大,则需要更多资金投入。 规模化场比例虽然短期内大幅度提高了,但是对应蛋品等销售通路改变少,品牌化等高附加值蛋品平均销售量,短期内难以大幅度上升,品牌和市场通路的重新建立,需要时间。 短期内,相当一部分规模化蛋鸡场的鲜蛋,仍然继续走入普通鲜蛋大流通市场,这一部分规模化场高投入,未带来对等回报。 规模化养殖场如果和小散养殖户一样,只管养,不管后端产品销售,凭着高昂的投资成本和缓慢的周期回报,是很难和散户竞争。 那么,一旦在产蛋鸡的存栏量,相对较大时,综合效益不佳,品牌深加工等转化率低,摆脱不了普通鲜蛋行情波动的规模化场,一样也会在去产能的道路上,随行增减产能。那么蛋鸡产能在波动,未来鲜蛋价格走势,就一样会正常高低波动。 这里对比之前行情走势,有一点特殊之处,那就是总笼位相对之前多了,规模化蛋鸡场比例提高了,蛋鸡亏损和不盈利周期一定会被拉长。 如果不考虑其他成本变化等综合影响行情变化,单一计算存栏量的增减,带来蛋价高低波动,举个栗子:原来蛋鸡12亿只总笼位,粗略预估,不计算死逃和空笼数据,国内所需高产蛋鸡供需平衡点10.5亿只,产能达到国内所需高产蛋鸡供需平衡点以下,也就意味着盈利开始,每月去掉2000万只产能(淘汰量-新进高峰量差值),那么要去掉1.5亿只,甚至更多产能,需要至少7.5个月,甚至更久时间。 而现在13.5亿只总笼位,要达到国内所需高产蛋鸡供需平衡点以下,同样每月去掉2000万只产能,那么要去掉3亿只,甚至更多产能,需要15个月,甚至更久时间。 如果再加上每年季节性短期高位波动,延缓去产能时间,整个蛋鸡行业去产能低位徘徊的总时间,会被大大拉长。 当然,这里没有考虑到蛋鸡疫情,短期快速去产能。随着疫病防控水平提升,饲料营养水平提升,育种水平提升,鸡场生物安全提升,以及疫苗更新速度提升,等综合水平提升,疫情导致蛋鸡行业快速大幅度去产能的机率,越来越小。 国内鲜蛋供需大格局下,不会形成行业内垄断式经营,中低收入人群所占比例基数大,对普通大流通鲜蛋需求量,仍然会是绝对主力。 也就意味着数万家蛋鸡企业争鸣时代,会一直持续下去。在这些规模化蛋鸡养殖企业,未完成自有品牌建设,或者自有配套销售,或者加工渠道等,彻底摆脱普通大流通鲜蛋行情波动时,蛋鸡行业高低波动去产能增产能,还会继续周期性持续下去。 当然, 这里有两个特例没考虑进去: 第一:未考虑到未来鲜蛋和鲜蛋深加工产品,能否大量出口?随着国内中大型蛋鸡场越来越多,食品和深加工企业越来越多,蛋品及其深加工产品质量也大幅度提升,未来国内除了做蛋鸡养殖大国,会不会成为出口大国呢?如果是,那现在的笼位,显然是不够的! 第二:消费端如果未来继续大幅度提升,举个栗子:如果有3亿成年人口,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每天消耗2枚鸡蛋,那么需求上,又将多需要增加3亿只以上蛋鸡的产能出来。那么眼前的产蛋鸡笼位数量,基本刚刚够。 理论分析,仅供交流,不作投资参考,请勿盲从盲目照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