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猪养殖过程中,特别是当前从国外引种比较多的情况下,猪增生性肠炎与猪痢疾出现时很容易混淆,需要特别注意,为了准确诊断这两种病症,避免诊断错误,现将这两种病的临床鉴别诊断作以下介绍。 一、从流行病学上鉴别诊断 猪增生性肠炎,又名回肠炎,是由胞内劳森菌感染引起的以一种以回肠和结肠隐窝内未成熟的肠细胞发生腺瘤样增生为特征的猪常见接触性肠道传染病。猪增生性肠炎英文名为porcine proliferative enteropathy ,缩写为 PPE。胞内劳森菌英文名为LawsoniaIntracellularis,缩写为LI。 LI主要侵害猪,自然感染潜伏期为8-10天,国外引进品种,特别是大白、长白猪品种及其后代易感性较强。PPE主要发生在断奶仔猪至成年猪,尤其是6-16周龄生长阶段猪易感,发病率在5-40%不等,死亡率不高,一般为1-10%。一般6周以内及1年以上的猪不易发病。 猪痢疾是由致病性猪痢疾蛇形螺旋体引起猪的一种严重的肠道传染病,又称血痢。猪痢疾英文名为Swine dysentery,缩写为 SD。猪痢疾蛇形螺旋体英文名为Serpulina hyodysenteriae。 猪痢疾潜伏期自然感染多为1-2周,一般为3-8d。以6-17周龄猪最为易感,哺乳仔猪和已经成年的猪发病较少。患猪的体重一般在15~80 kg。一般发病率约75%,病死率5% -25%。 二、从临床症状上鉴别诊断 猪增生性肠炎表现弓背弯腰,皮肤苍白,整齐度不佳。腹泻的粪便颜色:黑色、血红色或暗红色。腹泻的粪便形状:沥青样、糊状或不成形,混有血液或坏死组织碎片。死亡率可达到5~6%。 猪痢疾表现弓背,脱水,行走摇摆,腹部卷缩,腹痛,用后肢踢腹,病猪体温一般升高到40.4℃,连续3天。粪便中带有较多黏液且成黄白色,粘液物质呈破碎的鸡蛋样,味道难闻,且可看到有未被消化的饲料残渣。早期症状是一种不规则的腹泻,它会使肛门下的会阴皮肤脱落,并使两侧的皮肤迅速凹陷。病情严重时所排粪便呈红色糊状,内有大量黏液、血块及脓性分泌物,有的拉灰色、褐色甚至绿色糊状粪,有时带有很多小气泡,并混有黏液及纤维素性坏死伪膜。后期排粪失禁。肛门周围及尾根被粪便沾污。 三、从病理变化上鉴别诊断 猪增生性肠炎病理变化出现在回肠、盲肠及近端结肠,也即小肠末端50C m处以及临近结肠上1/3处,肉眼可见由急性出血性到增生性及坏死性等不同的病变。典型的肉眼病变特性是小肠及大肠粘膜增厚。回肠壁增厚如硬管装(习惯上又称“袜管肠”)。打开肠腔可见肠内容物空虚,肠壁上纵向、横向的皱褶非常明显(类似大脑的脑回)。有时肠壁出现坏死病变黏膜表面潮湿但无黏液,黏膜呈脑回样。大肠也有相似变化,常见到界线分明的斑块和形成的息肉,见有显著的肉芽肿组织,主要的特征是外肌层肥大。 猪痢疾特征性病变局限于大肠(结肠、盲肠) ,尤其时回、盲肠接合部,而小肠一般没有病变。大肠壁和肠系膜充血、水肿,结肠含有红色、暗红色或浓茶色粘液和血液、纤维蛋白、坏死组织碎片。病程稍长的,肠壁水肿减轻,黏膜表层坏死,形成黏液纤维蛋白假膜,外观呈麸皮样或豆腐渣样,剥出假膜则露出浅表的糜烂面。 四、从治疗上鉴别诊断 猪增生性肠炎: 1、猪增生性肠炎可用泰妙菌素;氟苯尼考注射液+长效土霉素,混合后按每千克体重20毫克肌肉注射,2天一次,连用3次。 2、每天供给充足的饮水或口服补液盐(配方为氯化钠3.5克、小苏打2.5克、氯化钾1.5克、无水葡萄糖20克,添加到1000毫升水中),以防止脱水。 3、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提高猪体的抵抗力。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对空猪舍栏彻底冲洗和消毒。 猪痢疾: 猪痢疾最常用药物就是痢菌净。通过药物治疗的疗效也能判断是猪增生性肠炎还是猪痢疾,使用痢菌净有效的一般是猪痢疾,痢菌净对猪增生性肠炎没有效果。 总结:猪增生性肠炎的一个典型症状是粪便中带血丝,含有纤维但很少看到黏液。猪痢疾粪便中带有较多黏液且成黄白色,粘液物质呈破碎的鸡蛋白样。在没有其他疾病的情况下,急性感染猪痢疾的猪肋骨和尾椎突出(消瘦的表现),而猪增生性肠炎所看不到这种症状。猪痢疾体温会升高到40.4 ℃,而猪增生性肠炎体温基本保持正常。两者的主要病变部位不一样,猪增生性肠炎在大肠和小肠都有病理变化,而猪痢疾一般在小肠部位没有病理变化。 |
上一篇:规模化牛羊养殖场疫病防控措施
下一篇:鸡肝病的诊断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