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鸡群总体净化不力、非SPF胚疫苗和抗血清大量使用是造成蛋传疾病普遍存在的重要原因,针对性地采取防制措施是控制蛋传疾病关键所在。 (四)混合感染严重、继(并)发感染现象普遍 生产实践中,鸡群疾病的混合感染相当现象严重,继(并)发感染现象普遍存在。如:雏鸡阶段患法氏囊病(IBD)时,常伴随有新城疫(ND)和大肠杆菌等病;常见的呼吸道综合症,多数是IBD、大肠杆菌、呼吸道病毒(NDV、AIV、IBV)等及不良环境共同协作的结果免疫过程中ND、IB等疫苗的滴鼻,常会造成呼吸道粘膜损伤而成为大肠杆菌、支原体感染的诱因,导致呼吸道症状。造成混合、继(并)发感染的病原之间,大多存在协同致病作用,使病症加剧,危害加大。 无论混合感染或者继(并)发感染,往往由于病因多而造成误诊或漏诊,况且多病因疾病尚未完全被广大养殖主体所认识,多采用单一防制措施,从而使得实践中防制效果不佳而且,由于免疫过程中免疫途径或免疫方法不当,易继发别的疾病,或疫苗使用不当而造成免疫抑制,使疫情复杂化,也影响了防制效果。只有针对性地采取综合防制措施,才能有效控制或将其损失降到最低。 (五)病原耐药性问题日趋严重 抗生素与化学合成药物对养鸡生产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对鸡病的总体诊断水平有限、药敏试验条件不足、诊断准确性不高,而且养鸡环境的日趋恶化及鸡病的日趋复杂,养鸡生产中过度依赖药物治疗,甚至依赖药物来保持鸡群健康和生产稳定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了病原耐药性问题日趋突出。 有关研究表明,易对药物产生耐药性的一些病原(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支原体、球虫等)、其总体耐药性呈现逐步增强的趋势,耐药率越来越高,多重耐药毒株越来越多,所耐受的药谱也越来越宽。 病原体的耐药性已经成为影响鸡病治疗及鸡病总体防制效果的重要问题之一。 (六)旧病不断以新面目出现,继续流行,潜在危害越来越大 一些危害养鸡生产的疾(疫)病,在养殖环境不断变化、疫苗接种程序不断变化、疫苗种类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不断以新面目出现而继续流行,为有效防制鸡病带来了许多障碍。 1、疾病非典型化 如新城疫(ND),对养鸡业的危害已持续了几十年,近年来的养鸡生产中,典型临诊症状ND已很少见,但其危害并未减少,取而代之的多为非典型新城疫,虽然不会造成鸡群大量死亡,但可导致生产性能低下及免疫抑制,危害更大。非典型新城疫大量出现与过分依赖、盲目使用疫苗及免疫鸡群感染强毒并维持循环是分不开的。 2、 病原体不断变异和进化 (1)新毒力型不断出现,毒力日益增强。如马立克病毒(MDV), 已经历了温和毒(mMDV)、强毒(vMDV)、超强毒(vvMDV)和特超强毒(vv+MDV)的演变过程,并将继续演变下去;法氏囊病毒(IBDV)在90年代也出现了超强毒株。 (2)新致病型不断出现,疫情日趋复杂。如传染性支气管炎(IB),相继出现了呼吸型、肾型、肌肉型和生殖型等症状和病变,并且形成了多类型并存的复杂局面。 (3)新变异株出现,削弱了疫苗保护力,并引起感染而发生免疫抑制,危害更大。如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变异株,可突破IBDV血清I型疫苗的保护,呈亚临诊型流行。变异株致病性虽然减弱,但能够引起感染而造成强烈的免疫抑制,危害更大。 (4)新基因型不断出现。如新城疫病毒(NDV),自被鉴定以来几十年内,在长期使用活疫苗的选择压力下不断发生变异。20世纪30—50年代流行,主要由基因II、III、IV型毒株所致;60年代流行,主要由基因IV、V型毒株引起;70年代末大流行,主要由基因V、VI型毒株导致;90年代流行,主要由基因VI、VII型毒株造成,有些地区以基因VII型毒株占优势。 新病不断出现,使鸡病防制难度越来越大;免疫抑制性疾病不断发生,使疫苗免疫效果越来越不理想;蛋传疾病普遍存在,使鸡群基础环境及鸡体基础体质越来越差,感染机会越来越多,抗病能力越来越低;混合感染、继发感染病例频繁发生,使疫情越来越复杂化,有效防制措施的制订越来越难;病原体耐药性不断增强,使养鸡生产中传统地利用抗生素或化学合成药物来防治疾病、维持鸡群及生产稳定方法的效果越来越差,并进入了不合理用药的不良循环;病原体变异与进化,使直接养殖者对鸡病的认识更加不足,防病治病办法越来越缺乏,甚至到了谈病色变的程度。 |
上一篇:猪的放血疗法
下一篇:鸡群常见拉稀性疾病的鉴别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