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进入2021年之后,非瘟在我国的发生频率明显高于2020年下半年,同样的养猪人,同样的猪,同样的防控方法,非瘟二次爆发的缘由是啥?在发生非瘟至今的1000个日夜中,非瘟发生了哪些较大的变化?面对当前的状态,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加强防控? 一、2021年非瘟发生率明显升高 让我们很难理解的是,同样的一批养猪人,采取的都是同样的防控方法,为何会出现二次爆发?通过同一些临床一线技术服务人员和猪场老板沟通,我们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原因: 1、养猪户防控意识放松 2018年-2019年上半年,非瘟从北到南席卷了我国整个生猪养殖行业,导致生猪存栏大幅减少,大量猪场因为中招而一夜回到解放前。随着非瘟危害的加大,养猪户对非瘟的防控意识越来越强,经过专家和养猪人的一致努力,我们也逐渐找到了有效的防控方法。到了2020年下半年各地也就陆续稳定了下来。 半个月不发病,一个月不发病,一个季度不发病,人总是善忘的,养猪人自然也不例外,养猪户仿佛非瘟已经从我国消失一样,开始大肆补栏,日常防控也逐渐放松了起来。原本一周换一次消毒液的消毒池一个月都没人管,原本进出猪场要洗澡换衣服的严格规定也放松了下来,访客到了门口甚至还会像以前那样请回家中聊天,展现自己好客的一面。而这些变化就为去年冬季非瘟的二次爆发创造了有利条件。 2、生猪存栏增加,养殖密度恢复 2020年初步统计,出栏一头肥猪利润平均在1000元以上,一头母猪一年出栏20头就能有2万元以上的收入,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下,规模化猪场大肆补栏,散养户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努力复产和补栏。 截止到2020年12月底,我国生猪产能恢复到了2017年正常水平的92%,比80%的恢复目标超额12%完成任务,到2021年3月,能繁母猪存栏达到了4318万头,生猪存栏达到了4.16亿头,分别达到了2017年水平的96%以上和94%以上。随着产能的恢复,不少地方的养殖密度接近恢复到疾病发生前的状态,养殖密度的增加为非瘟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性。 3、环境适宜病毒传播 2020/21年度这个冬天属于寒冬气候,各地气温明显低于往年,低温环境本身就适合病毒的存活,再加上低温条件下消毒液的消毒效果大打折扣,环境导致非瘟防控难度升级。 在以上种种因素的叠加影响之下,最终非瘟突破重围,二次爆发。据了解,这一次疾病的发生情况甚至比2018/2019年那一次更加严重,不少上一轮损失不大的地区这一轮都遭受到了洗礼。不少猪场还反馈,此前猪场出现发病猪,及时拔牙隔离淘汰很容易成功,而这一次拔牙淘汰这个方法已经失效了,往往拔着拔着就把整个猪场的猪“拔”没了。导致这种现象是因为在非瘟侵入我国的这1000个日夜中,非瘟已悄然发生了“三大变化”。 第一大变化:田间病毒确实变异了。 第二大变化:临床症状不再典型。 第三大变化:“拔牙”感觉失效。 二、面对发生变化的非瘟病毒,养猪人应该如何有效应对? 当前,最有效的防控方法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将非瘟病毒阻隔在猪场之外,只要病毒不进入猪场那么猪群就是安全的。如何阻隔就是最大的难题,对于规模化猪场来说,可以建设洗消中心,进入猪场的人和物都经过严格的消毒过程,确保不含有活的病毒。对于散养户而言,修建高大上的洗消中心显然不现实,那应该如何防控呢? 1、减少卖猪和买饲料的次数。拉猪和拉饲料的车是非瘟传播的一个重要媒介,由于散养户无法确定外来车辆到底是否含有病毒,能做的只能是尽量减少外来车辆同猪群接触。原本一周买一次饲料,一个月卖一次猪,可以调整为一个月买一次饲料,两个月卖一次猪,少接触一次就减少了一次发病的风险。最好的方式就是4周批生产。 2、加强隔离和消毒。针对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比如进出猪场的必经之路使用生石灰铺撒消毒。猪场大门和猪舍门口设立消毒池和消毒脚踏盆,里面使用火碱溶液,要求一周更换两次火碱溶液。猪场内部环境可以一周消毒一次,消毒液可以选择火碱、戊二醛以及过硫酸氢钾等,交替使用。 3、关注猪群健康度,做好猪群基础免疫工作。如果猪群有较为严重的便秘、眼屎泪斑、被毛粗乱等问题说明猪群处于亚健康状态,需要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和药物调理改善猪群健康度,保证猪群具有良好的抵抗力。
|
上一篇:非瘟疫苗上市,你能把猪养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