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 年8 月起,我国非洲猪瘟逐步蔓延、猪价长期高居不下,这表明我国生猪产业供需严重不平衡。近年来,非洲猪瘟严重损害我国的养猪业;截至目前,仍然没有安全、有效的防控疫苗,更是没有能够有效治疗的药物。因此,对于非洲猪瘟的防控主要还是通过一是及时、准确的疫病诊断;二是严格把控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以达到消毒、灭毒的作用。 1 流行病学 非洲猪瘟对国内养猪业造成严重的威胁,有相关研究发现,家猪、野猪和昆虫类都很容易感染、传播疾病,且无明显的年龄、性别和品种的选择性。非洲猪瘟病毒潜伏期一般在1~2 周,最长约3 周;且该病无季节特异性,一般感染期最长可达40d。被病毒感染的家猪即使在潜伏期,临床症状没有显现出来,但是已在向外界排毒。出现临床表现后,非瘟病毒能通过分泌(鼻涕、唾液、结膜渗出物、肠道气体和血液途径等)和排泄(粪便、尿液等)途径达到机体的排毒高峰期。因此,一旦在猪群中发现病毒,便会成为该病的重要传染源,在对猪群扑杀过程中重点考虑。 非洲猪瘟病毒对猪的致死率与病毒毒株的毒力有关,一般认为在1~2周内,强毒力病毒致死率高达100%,中毒力病毒的致死率为35%~45%,低毒力病毒的致死率较低,只引起少量猪死亡;但是目前国内的集约化饲养造成猪群免疫力低下,很容易造成较高的毒性。 非洲猪瘟在冰冻生肉中可存货长达数月,在正常环境下也比较稳定,能够正常保持感染性大于3d,而在猪粪便中可达数周。 2 临床症状 高危型:无明显表现,突然暴毙。急性型:体温升高至41.8℃以上,持续2~3d;精神不振、呼吸急促,厌食、呕吐,便秘或腹泻、便血;眼、鼻出脓;耳朵、腹部和四肢有明显的出血点;耳朵、腹部、尾巴、外阴部和四肢蹄部等毛发较少的部位有不规则的出血斑或坏死块。亚急性型:体温升高至40.5℃以上,持续1~5 周后死亡,母猪流产,发病率约35%~55%。慢性型:呼吸困难,体重下降,生长缓慢,皮肤溃疡、关节肿胀;患病3~12月后死亡,且致死率较低于10%。 3 病理变化 非洲猪瘟病变类型多样,这与病毒的毒力有关。急性和亚急性的病变特征主要是存在范围广泛的出血点和淋巴组织坏死;而对于慢性或者亚临床病变很轻或者无病变现象。非洲猪瘟患病猪的病变主要部位在脾脏,多呈现出暗黑色、脏器肿大等;淋巴结呈出血、水肿、易碎等;肾脏表面及切面的皮质部位出现斑点状出血点以及肝脏表面出现出血点。 亚急性病变较轻,主要特征使肾脏和淋巴结有出血点、脾脏肿大出血、肺部出现水肿和出血点进而造成间质性肺炎。 4 疾病诊断 据患病猪的临床症状(如高烧、体表出血点、呕吐等)进行初步诊断。进一步诊断需要进行实验室诊,可选用PCR 定量检测结果为阳性;或显微镜镜检结果出现淋巴组织环伺、淋巴细胞性脑膜炎等均可确认为非洲猪瘟。 5 综合防控 猪场选址 新建猪场应选择在干燥向阳,地质情况良好的地方,不得建在禁养区内,距离村庄要求不低于500m,要求方圆3km 以内无养猪场和屠宰场,距离省级以上道路3km 以上,水质必须良好。哺乳母猪、保育猪、生长育肥猪各阶段猪应按照栋舍或者生产单元全进全出,不同猪舍单元采用实体墙分开,并具有独立通风系统。 猪场布局要求如下: (1)猪场在总体布局上应将生产区与生活管理区分开,生产区与隔离猪舍分开,净道与污道分开。 (2)猪场应建有人员隔离室、物品消毒室、淋浴更衣室等。 (3)按当地主导风向,生活管理区应置于生产区的上风向或侧风向,隔离观察区、粪污处理区和病死猪处理区应置于生产区的下风向或侧风向,各区严格分开。 (4)猪场四周应设实体围墙。 (5)猪舍朝向应兼顾通风与采光。 (6)围墙外有足够土地面积的猪场,建议在围墙外一定距离围护栅栏一周,猪场外人员和车辆不可进入栅栏内,栅栏内土地面积可兼作消纳本场粪污和防疫用地。 (7)猪舍围护结构应做防鸟、防鼠、防蚊蝇设计。 |
上一篇:仔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治
下一篇:猪蓝耳病与衣原体混合感染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