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弱毒具有免疫器官嗜性,猪场因样本无法覆盖导致核酸假阴性的误判 非洲猪瘟病毒野毒和弱毒在猪体内的感染途径是一致的。无创口时,都是通过口鼻途径感染,野毒感染早期有症状,在感染早期可通过口鼻液检测核酸进行确诊;弱毒感染早期无症状,后续随着机体恢复,唾液甚至是血液都检测不到病毒核酸。在大群内对无症状的个体的核酸检测是对定点清除技术的极大挑战。大多数“疫苗毒”的非法生产单位采用猪肺泡巨噬细胞(PAM)生产,因此这些以PAM生产的毒株可能表现出嗜肺脏的特点,这导致其在猪体内的分布有很大差异。部分猪场通过对死猪肺穿刺才有可能检测到病毒核酸。 3、弱毒的隐蔽性导致单一个体感染最终造成全群感染 弱毒潜伏期长,尤其是非洲猪瘟病毒双基因缺失毒株感染后临床症状不明显,潜伏期可长达数月。在潜伏期内可能出现多次转群和其他应激,这样一旦发病就可能在多点出现阳性猪,在临床出现症状后的1个月内,基本可以造成全群感染。 二、针对弱毒的防控和处置措施 1、弱毒传播中粉尘和水源等次要传播途径可能造成毁灭性的损失 野毒通过粉尘等次要的传播途径传播,可通过早期监测发现并“拔牙”,扩散范围小,损失不大;但如果弱毒通过粉尘传入猪场,只要一个点进群,在经历3个月以上的无症状传播后,有可能会出现多点发病,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2、脐带血和胎衣也是可靠的、易获得的检测样本 通过脐带血可检测到病毒核酸,说明弱毒可垂直传播。临床实践表明,采用胎衣检出率与前腔静脉血检出率符合率较高,胎衣可作为一种易得的、有效监测样本。 3、核酸检测目前遭遇瓶颈,抗体监测成为一种有用的临床工具 通过对抗体阳性的血液样本的核酸检测发现,感染早期血液中有可能检测不到病毒核酸或病毒载量极低,这就表明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感染弱毒猪场的采血散毒量是极低的,说明非洲猪瘟抗体检测对筛查出弱毒感染猪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4、低密度养殖 猪只密度越大,接触频次越高,病毒扩散速度越快。为了保种和可持续发展,猪场应重新考虑一点式猪场的弊端,更要注意猪场内外的生物安全,避免因为交叉污染导致场内全部感染,同时让场内的猪只少与屠宰场等环节接触。 5、提升猪群健康状况,提高抗病力 降低易感动物需要强制死淘,不给弱毒感染宿主的机会。正常生产过程中猪群出现未知的异常时要加大淘汰比例,特别是周边大环境差的时候。提升猪只抵抗力和健康度,提供优质饲料增加营养供给,添加中药、酸化剂等。提供舒适的生长环境,减少应激。 非洲猪瘟野毒和弱毒有着相似的传播途径,可能也有共同的来源。实践经验表明,很多猪场会先后发生野毒和弱毒疫情,极大可能是在同一时间段感染,但是由于潜伏期的不同,在不同时间点先后暴发。目前所知针对弱毒的核酸检测是严重滞后的,并且由于弱毒的毒力更低,临床症状并不明显,隐蔽性更强。 6、小单元化生产 三、猪场需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加强生物安全,力求做到位 1、猪场管理者要更新观念,清楚非洲猪瘟基因缺失毒株的危害,科学认识其传播特点。有防控非洲猪瘟野毒经验的猪场,更需要提高警惕,避免侥幸大意。有部分场子就是大意导致中招,还有年年有的,多学习,多总结至关重要。 2、积极配合政府部门严查非洲猪瘟基因缺失毒株的来源,推动行业自律,不再擅自使用基因缺失毒株,对发现使用“基因缺失疫苗”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保证区域大环境的干净。 3、加强车辆的洗消工作。目前屠宰场是最大的散毒源,运猪车辆洗消务必仔细认真,严格控制车辆和人员接触的各种中间载体。 做好环境消毒,采用实体墙、漏粪板圈舍,降低环境载毒量。 4、全面升级生物安全措施。 对于“漏网之鱼”和非洲猪瘟野毒,用定点清除技术作为最后的保障;由于基因缺失毒株感染初期的猪只不表现临床症状,潜伏3个月后必定会演变成一场灾难。在目前没有有效措施的前提下,内外部的生物安全必须要做到极致。 5、狠抓内部生物安全。猪场可能存在松懈和麻痹大意,管理者走下去,及时发现漏洞。做好外部生物安全和检查的同时,加强内部生物安全管控,避免疫情的扩散。 6、提升群体健康度。在目前状态下,猪场应低密度养殖,淘汰易感猪。加强蓝耳病、圆环等免疫抑制病的日常监测及防控。 7、引种前进行非洲猪瘟抗体和核酸检测,避免引入传染源。 |
上一篇:非瘟常态下牲畜口蹄疫的防控
下一篇:牛羊引种布病防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