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浆膜炎病原为鸭疫里莫氏杆菌,主要感染2~7周龄的雏鹅,其发病特点是传播快、病程短、致死率高,其特征是患病鹅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输卵管炎、关节炎、脑膜炎等为特征性病变。由于本病病原菌抗原型多,又是侵害浆膜,更易产生耐药性,给防治工作带来了极大难度,给养鹅业造成了一定损失。为此,本文对鹅浆膜炎的病因进行了分析,介绍了临床症状、病理特征以及治疗措施等,为广大养殖户防治鹅浆膜炎病提供参考依据。 1 病因分析 1.1 饲料营养搭配不合理 部分养殖户,在幼鹅育雏阶段通常饲喂肉鸡饲料。育雏期后,鹅群主要以饲喂青草为主,或者搭配一定量的整颗粒玉米、稻谷等,没有添加适量的必需营养物质,如微量元素、维生素等。因此,通常造成营养缺乏或者所含营养不全面,有时还会发生啄癖。同时,由于投药困难,拌药和饮水都较难且不够准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较难预防发病,这也是导致该病容易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1.2 原发性鸭疫里莫氏杆菌 鹅群自身感染鸭疫里莫氏杆菌后,经过周期潜伏,导致鹅机体出现食欲减退、精神沉郁、伏卧不起等状态;另外,眼部以及鼻腔出现脓性或粘液状分泌物,眼周羽毛粘连、脱落等,严重的病鹅出现体温上升、喘气急促、呼吸困难等。 1.3 管理不当 包括:饲养管理不当,饲料和饮水用具不能定期清洗和消毒,尤其是鹅舍内外环境卫生差,消毒次数少或消毒方法不当;另外,鹅场生物安全措施不到位,不能做到全封闭管理,外来人员和车辆随意进入;鹅场自繁自养能力差,与其他动物出现混群饲养等;饲养密度过大或过密,各类应激因素过多等都是诱发鹅发病的原因。 2 诊断分析 2.1 临床病症分析 羽毛凌乱,眼流泪,不停地左右摇头并伴有咳嗽,两腿无力,不能走动,身体倒向一侧,两腿不断后蹬、拍动,排灰白色或灰黄色稀粪[2]。患病鹅群一般发病周期为1~3 d,个别病例在7 d左右发病,急性病例多发于2周龄以内的雏鹅,病程较快,病鹅死亡率高;病程较长,生长发育显著减缓,最终因衰竭死亡。 2.2 病理分析 可见病鹅的气囊壁、心包膜等部位均有典型的病理特征,浆膜表面布有纤维性渗出物;肝脏表面呈灰白色,肿大明显,个别病例的肝脏上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胰腺、肾脏上均有出血点,输尿管中含有一定量的尿酸盐。有的病例气囊壁变厚增大,并附有灰白色纤维性渗出物。 2.3 实验室细菌学分析 无菌条件采取病死鹅的肝脏组织、心包积液等进行涂片,经由瑞氏染色后做镜检,可观察到大量两极着色的小杆菌,通过进一步对该菌进行细菌培养和分离鉴定,结果均符合鸭疫里莫氏杆菌的特征,最终可诊断为鹅浆膜炎。 3 防治措施 3.1 科学饲养管理 坚持“自繁自养”和“全进全出”原则,严格按照日龄、性别和体重等指标进行分群饲养,结合鹅群的饲养数量以及饲养面积科学安排饲养密度。控制好育雏室内的湿度、温度以及空气质量,冬季和初春做好防寒保暖措施,减少因温度引起的应激因素发生。平时要对雏鹅提供新鲜、优质的全价饲料,定期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多种维生素,以满足雏鹅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提高雏鹅的免疫力。同时,还要定期做好消毒工作,尤其是定期对料槽、饮水器等设备的消毒以及饲舍的消毒。平时要做好舍内定期通风和换气。另外,每天要及时清理雏鹅粪便,进行堆积发酵处理;定期勤换垫料,保持清洁干燥;提供清洁水源,保持饲养环境的舒适。 3.2 科学使用药物 使用抗生素目前是治疗浆膜炎最为有效的措施。因为该病原菌抗原型多,易产生抗药性,要选择敏感药物治疗。目前,在临床上常常应用硫酸丁胺卡那霉素、阿米卡星等抗生素进行治疗,同时配合黄芪多糖以及多种维生素以及微生态制剂添加在饮用水中,提高机体免疫力,有效巩固治疗效果。另外,也有临床实践表明,应用中草药或复方药来防治鸭疫里莫氏杆菌具有一定的特效,且不易产生耐药性。 3.3 科学免疫接种 结合养鹅场的免疫程序,应用鸭疫里莫氏杆菌、大肠杆菌油乳剂灭活二联苗对4~7日龄雏鹅进行免疫接种,一般接种后2周左右可使鹅产生免疫抗体,可减少浆膜炎与大肠杆菌的发病机会。另外,还要做好对父母代种鹅的免疫接种工作。在产前做好种鹅的二次免疫,在注射疫苗2 d前、5 d后两个时间点选择多种维生素添加在饮用水中,即可提高鹅机体的抗病能力,也可收获较好的免疫效果与疾病预防功效。 4 小结 鹅浆膜炎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细菌性疾病,其发病诱因多与饲养管理以及营养搭配不当等相关,为此需要对出现的各类状况进行及时解决,针对鹅舍的养殖条件和消毒卫生等进行优化管理,切实提高养鹅户的经济效益。
|
上一篇:春季鹅常见病及防治
下一篇:蛋鸡腿病的起因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