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痘病是羊疫病中常见的一种,也叫羊天花,是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近年来,羊痘病在各地羊养殖场中频繁出现和流行。它是由山羊痘病毒引起,山羊一旦感染,传播的速度非常快,致死率也非常高,已经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规定的A类传染病之一。羊痘病多发于春秋季节,羔羊和孕羊极易被感染,孕羊感染后还可能会使其丧生生育能力,严重影响羊养殖的繁殖效果。对羊痘病合理的预防和治疗是减少羊痘病带来损失的必要阶段。本文就通过对羊痘病病因、症状的分析对高效的预防和治疗羊痘病做出分析。 1、病原及流行特点 羊痘病是由羊痘病毒引发的,显微镜下病毒呈圆柱形编织状。病羊的皮肤黏膜形成的脓疱痂和鼻黏膜的分泌物中大量存在这种病毒。但其弱点就是不耐高温,因此,羊痘病在炎热的季节发病率低。一般情况下,该病毒可在任何季节引发羊痘病,但由于其耐冷不耐高温的特点,在春秋季或初冬更容易出现。尤其是在气候寒冷且枯草不合格的情况下病情会进一步加剧,但其蔓延速度相对比较缓慢,流行时间长,患病羊感染一个星期后才会出现新的病羊,整个流行过程可长达2个月。 不同羊的品种也决定了不同的感染程度,其中绵羊最易感染,细毛羊比粗毛羊易感,羔羊比老龄羊易感,母羊比公羊易感。妊娠母羊感染后容易流产,羔羊感染的死亡率更高。 羊痘病的传染源为病羊,传播途径通过呼吸道呼吸传播、飞沫传播。病羊的皮肤黏膜上存在着大量的羊痘病毒,待病羊治愈后,痂皮干燥落到地面,而后其中的羊痘病毒又会通过尘埃传播,感染健康羊群。羊痘病毒可以通过损伤的皮肤和黏膜中进入羊体。其传播的媒介也十分广泛,饲料、毛垫、水源、垫草、以及饲养人员都有可能会成为羊痘病毒传播的媒介。 2、临床症状及诊断 当病羊刚感染羊痘病毒时,会出现发烧的现象,一般体温达到39.5℃~41.5℃,伴有轻微的咳嗽,发抖。且脸部肿胀,精神差,拱背或呆立不动或卧地不起。皮肤会分泌黏液,呼吸和心跳加快。进食方面,大部分病羊保持正常,极少数出现食欲不振。2~4d之后,病情进一步严重,病羊全身皮肤会出现黄豆大小的红斑,而且在皮肤表面比较突出,形成丘疹。一部分羊的丘疹互相融合使皮肤变得凹凸不平。如果病羊的抵抗力和体质较强,并且采取了及时的治疗,无继发感染的情况下病羊会慢慢恢复健康,体温下降,食欲恢复正常,最后痊愈。如果病羊的自身抵抗能力弱,体质差,且没有得到合理的饲养管理,那么将进一步加重病情,丘疹进一步恶化,呈灰白色或淡红色,形状变为半球状,紧接着变为水疱,出现继发感染时病羊就会死亡,若没有出现继发感染,水疱会出现棕色的结痂而后脱落,羊体表会留下斑痕。 羊痘病的诊断以临床症状为依据,在疑似出现羊痘病时,首先观察其呼吸,观察呼吸是否急促、困难,是否有脓性或浆性鼻液,观察其食欲状况,看是否有食欲下降,流泪等,最后,观察其体温是否有升高,鼻眼有无分泌物,或脸部肿胀。若有上述情况,则病情已进到了中期,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若病羊的体温达到42℃则即将开始发痘。病情后期,会出现特殊的痘疹,有发热和黏膜卡他的症状,形成丘疹,所以,山羊痘的诊断比较容易。 3、羊痘病的预防 全面的消毒 要定期的做好羊舍的消毒工作,包括对羊群、羊舍、饲料、饮用水、饲喂工具、羊舍周边环境都要定期彻底的消毒,使用碳酸或福尔马林溶液消毒。养殖场也可以就地取材,使用草木灰对养殖场地喷洒消毒。总之,全面的消毒工作是预防羊痘病的首要任务,消毒的效果决定着羊痘病出现的几率,要引起工作人员的重视。 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羊的饲养管理是提高羊机体免疫力的关键,及时对羊实行补料。在引进新品种羊的时候要严格的检查,检查其是否携带病原体,并且隔离15-20天,再次检查确保安全后再进舍,其次,实行一定的分栏管理,分栏管理怀孕母羊、羔羊、公羊等,分开管理以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 定期防疫 对羊群定期注射疫苗,防治羊痘病主要是注射逗活疫苗,剂量为0.5mL,注射位置为尾巴内面或腋下。逗活疫苗的免疫期为1年。也可以在尾下皮内注射新鲜逗浆,也具有一定的山羊痘免疫效果。 及时隔离 当发现有羊痘病症状时,应第一时间隔离病羊,封锁羊舍和养殖场,控制传染源,并及时的治疗病羊。若病羊死亡应及时深埋或者焚烧尸体,死羊严禁食用或流失市场。羊痘病出现期间,严格封锁养殖场,禁止羊或其他产品流出,直至最后一只病羊痊愈两个月后再解除封锁。特别是病羊刚结痂的时候尤其要控制外来人员或羊种的进入,这个时候羊身上存在大量的羊痘病毒,极易大范围扩散。 |
上一篇:牛吐舌的病因及治疗
下一篇:羊传染性脓疱口炎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