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病

羊放线菌病的中西医治疗

日期:03-13 作者:佚名- 小 + 大

摘要:放线菌病是一种慢性增生性传染病,羊、牛和其他家畜以及人都能够感染。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杆菌是引起发病的主要病原,另外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放线菌也与之相关。牛的易感性最高,绵羊和山羊次之,且牛和绵羊之间能够相互传染。病羊主要特征是头部、皮下以及皮下淋巴结组织发生脓性结节肿胀。该病往往呈散发性,基本不会呈流行性。现主要概述羊放线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变过程以及防治措施。
  1 流行病学
  1.1 病原体
  放线菌可分成较多种类,并分布广泛,其中只有个别几种具有致病性,如牛放线菌、林氏放线菌以及伊氏放线菌等,而其他大部分种类不具有致病性。另外,感染金色葡萄球菌、部分化脓性细菌也与该病的发生具有一定关系。
  牛放线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杆菌,但菌块中央呈革兰氏阳性,而周围呈革兰氏阴性。菌体没有鞭毛,无法自行运动,也不能够形成芽孢,但具有生长成菌丝的趋势。在动物病灶中,肉眼可见黄白色、微棕色、灰色或者灰黄色的帽针头大小菌块,如同硫磺颗粒。
  林氏放线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该菌具有较弱的抵抗低温、高热、干燥的能力,如在80℃高温条件下经过5 min处理就会被杀死。另外,大部分消毒剂也能够将其杀死。此外,该菌对青霉素、链霉素、林可霉素、头孢菌素、四环素以及磺胺类药物等比较敏感,但由于药物不易渗透到病灶中,因此杀菌效果一般不理想。
  1.2 发病特点
  在污染的土壤、饮水、饲料等中都存在放线菌,还可在羊、牛等动物的口腔以及上呼吸道中存在。临床上,羊主要是由于皮肤或者口腔黏膜上出现损伤,从而感染病菌出现发病。一般来说,羊到低洼湿地放牧时,容易出现发病。
  2 临床症状
  病羊表现出食欲不振,采食量减少,减少反刍或者完全停止;下颌处有硬块,呈鸡蛋至拳头大小不等,有时会出现弥散性肿胀,存在清晰界限,且左右两侧都能够发生,用手触摸质地坚硬,且病羊反应比较敏感;影响咀嚼或者吞咽,精神沉郁,机体消瘦;体温不会明显升高,一般为39~39.6℃,少数会出现呼吸困难。病程持续较长时,肿块会逐渐变软,患处皮肤变薄,变成脓包,自然破溃后即可形成瘘管,且破溃后会有恶臭的脓汁流出。
  3 病变过程
  一般来说,都是淋巴结开始出现病变,其发病经过是先肩部淋巴结出现脓包,接着逐渐向前、向颈部以及头部淋巴结蔓延。脓包的软硬度都是从软变硬再变软。发病初期,淋巴结明显胀大,长径最大可达到10 cm,触摸有明显的波动感,里面含有大量液体。之后淋巴结不断缩小,长径可变成3 cm,触摸质地变硬,切面干燥,外观类似熟肉球。最后淋巴结再次变软,触摸有一定波动感,此时里面即含有脓汁。将脓包割开后,就会流出脓汁。每个脓包流出的稀薄脓汁内都存在十几个灰色的小颗粒,大小接近别针头。随着病程的延长,脓汁会更浓。每个脓包从产生至出现脓汁需要经过10天左右,而病羊从出现第一个脓包至最后一个脓包出现脓汁需要经过40天左右。
  4 防治措施
  4.1 西医治疗
  4.1.1 碘剂治疗
  治疗该病比较常见的方法是静脉注射碘化钠溶液,药液浓度为10%,每次20 mL,每周1次,经过3周就能够康复。
  也可采取内服碘化钠,每次用量1~1.5 g,添加适量水溶解后给病羊服用,每天3次,直至肿胀彻底消失。
  也可取2 g碘化钠,添加1 mL蒸馏水,完全溶解后再添加2 mL 5%碘酒,混合均匀后在病羊患处注射。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碘剂治疗时必须严格控制剂量,不可过多,避免发生碘中毒。如果病羊出现中毒迹象(即食欲废绝、流鼻涕、流泪以及皮屑增多等)要立即停止治疗或者减少用量。另外,使用碘剂的同时配合抗生素具有更好的疗效,一般在病羊患处注射200万IU链霉素,每天1次,1个疗程连续使用5天。
  4.1.2 封闭疗法
  当病羊脓包直径在3 cm以下时,可采用局部封闭疗法,即取240万IU青霉素、200万IU链霉素、6 mL 0.5%盐酸普鲁卡因,混合均匀后分别在脓包的上下左右注射,每天2次,连续使用4~6天。

上一篇:奶牛疾病的辅助疗法

下一篇:牛羊霉菌性肺炎的防治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地址:河北省邢台市  |  电话:0319—3163003  |  

Copyright © 2024 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授权使用


首页
分享
留言 搜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