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达人

郑海学:让口蹄疫防控更接地气

日期:02-20 作者:佚名- 小 + 大

人物档案:

郑海学,1979年出生,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口蹄疫病毒感染和免疫、疫苗种毒设计构建及其高效疫苗创制。近5年,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等项目课题9项,获国家新兽药注册证书3项、临床试验批件3项、授权发明专利12项。

郑海学也没想到,时隔五年后的金秋时节,自己在西安再次拥抱科研生涯中的荣耀时刻。

2011年秋天,由于在口蹄疫反向疫苗研究的突破进展,刚刚工作的他获得第九届全国病毒学学术委员会授予的Christophe Meriux奖。2016年9月25日,郑海学与全国十位获奖者站在领奖台上,从国家副主席李源潮手中接过第十九届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

“这是国家对科研人员的重视,对研究成果的肯定,更是对科研成果转化的重奖,奖章沉甸甸的,无论是实物还是心理感受。”一扫初次见面的拘谨,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研究员郑海学和记者开起了玩笑。

在迷茫中找到方向

进入办公室,还没等记者掏出本子,郑海学摆摆手说“不慌,慢慢来,”就在茶盘上摆开家伙,洗杯、洗茶、分杯、品茗,不急不缓、得心应手的样子十分淡然。

“其实我不会喝茶,这是好友教我放松的办法。通过泡茶过程抛却杂念、转换思维、专注眼前,一如当下的科研和生活。而这些,都是十来年在对口蹄疫的持续攻关中的所获和领悟。”房间中茶香蔓延,在郑海学低沉而有力的声音中,过往倏忽倒回。

与大多数同学一样,郑海学不情愿地进入河南农大卫生检疫专业,大学四年没少折腾,打游戏、挑灯看小说,偶尔帮宿舍同学写情书……茫然叛逆无为的他,大学期间除了看奥尼尔和科比联手夺冠的NBA比赛,频繁登上头条的克隆羊多利、人类基因组图谱、袁隆平超级稻等科技新闻,激活了内心渴望而现实中不敢奢望的科研梦想。

此后,郑海学考取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面对导师刘湘涛布置的建立猪水泡病的感染性克隆课题,他兴奋而不安,兴奋的是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点,不安的是对“感染性克隆”了解并不多。

一边苦读大量理论专业课,一边去国家图书馆翻遍“感染性克隆”纸质版和电子版相关文献。“研究生过得比高中还要繁忙,但这是自己产生兴趣后主动去学,现在的理论基础就得益于当时苦学。”郑海学说,“所以我一直强调,学生在求学时确定感兴趣的方向非常重要,这是培养学生头等重要的事情。”

2003年“非典”,京城学生停课,郑海学笑说这是恶补专业知识的好时机。偌大的海淀图书馆,只有他和几个同学看书。“那时接触到第一本专业英文原著《基因•克隆》,头一次觉得原著读起来居然很有味道。”这让郑海学信心倍增,读博5年间,他完成了口蹄疫病毒等多种RNA病毒的感染性克隆,形成系统的科研思维和坚毅的科研素养。

舍繁华选择孤独求知

2009年,郑海学从英国学习回来,原本选择去中国农科院上海兽医研究所工作,在办理上海落户手续的路上,接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才学鹏所长的电话,老领导得知他正要办理上海户口时,赶忙说:“目前兰兽研发展遇到困难,需要你来帮忙,先不讲待遇,回所再议。”

面对有知遇之恩的老领导召唤,郑海学放弃了两个孩子落户上海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毅然来到兰州兽医研究所。

一名科研助手、两间实验室、几十万启动科研的仪器设备费,郑海学发现,想要完成赴约时的承诺,几乎是痴人说梦。年仅28岁的他,被推到了课题组负责人的位置。面对领导、老师和同事的殷切期望,郑海学迫切想做出研究成果证明自己。他将前进的目标瞄准口蹄疫研究的国际前沿,誓要做出国际一流的制苗种毒、疫苗和有影响力的论文和成果。

于是,人们经常看到实验室三楼彻夜不熄的灯光。郑海学脑海总会回闪这样的画面:2010年大年三十,烟花四起、各家团圆,自己却放下襁褓中的孩子去实验室,拯救病毒、反复试验、赶科研进度。从实验室走回家的路上,疾行的脚步踩着厚实的雪咯吱咯吱,声音格外刺耳,寂寞和困苦是那样直接。

不久,郑海学的孤独求知之路终现曙光,在无数的失败和煎熬中,A型疫苗制苗种毒拯救成功。

从理论到产业的全链条研究

“我更看重的是通过科研试验和攻关,从理论源头创新,突破技术瓶颈、推动行业发展,做一些实实在在‘接地气’的科研成绩。”郑海学说。

上一篇:龙江兽医人,倾力助力疫情防控

下一篇:王一成:为农服务中实现报国情怀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地址:河北省邢台市  |  电话:0319—3163003  |  

Copyright © 2024 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授权使用


首页
分享
留言 搜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