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分析与讨论 经对确诊猪瘟病例分析表明,原在猪瘟临床诊断上具有重要示病意义的典型眼观病变较少出现而且病变程度较轻,如淋巴结的大理石样出血、脾脏的出血性梗死、会厌软骨出血、回盲肠粘膜上的钮扣样溃疡等,而原先易忽视的眼观病变如扁桃体点状脓性病灶、胃浆膜胃底部黏膜出血等频繁出现,成为新的示病指征。由于当前猪病疫情复杂,混合感染较普遍,传统的猪瘟临床诊断方法已不适用当前猪瘟的发病新特点,必须进行实验室快速确诊,分清疾病的主次,以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控制疫情。目前对猪瘟较为快速诊断方法为RT-PCR,建议基层单位可采用对实验设备与技术条件要求不高,但结果较准确可靠的兔体交互免疫试验诊断方法。 猪瘟的紧急免疫重在快速,在现场初步诊断为猪瘟而实验室诊断结果未出时,因当机立断进行猪瘟紧急免疫注射,不可延误时机。即便实验室诊断结果为非猪瘟,前期所进行的猪瘟紧急免疫注射,因猪瘟疫苗毒可刺激机体产生干扰素而在随后对其它病毒性疾病的防治中也具有辅助治疗作用。在紧急免疫中应用猪瘟脾淋苗优于细胞苗,同时猪瘟脾淋苗在阻断带毒母猪垂直传播效果也优于细胞苗。 因非典型猪瘟多伴有其它病原尤其细菌的并发或继发感染,因此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广谱抗菌药物如针对呼吸道疾病的头孢塞呋、替米考星、氟苯尼考、支原净、阿莫西林、强力霉素、泰乐菌素等,针对消化道疾病的林肯霉素、金霉素、利高霉素、头孢类、氟喹诺酮类、磺胺类等,但注意合理用药与联合用药,以提高疗效。 经过走访调查分析,非典型猪瘟发病主要原因有六,一是对猪瘟疫苗运输、保存、注射操作、疫苗稀释剂使用等方面的不规范,疫苗质量下降或失效,免疫保护效果差;二是免疫程序不合理,如有的养猪户从猪苗市场购买仔猪(一般打过或现场打过猪瘟苗,3~5 d可产生抗体)数天后又打猪瘟苗,导致抗原抗体发生中和反应,保护抗体水平低下;三是不实行全进全出制度,对购入的猪苗的健康背景不明,易造成猪瘟交*感染,同时发现病猪不及时隔离消毒,给猪瘟传播提供便利;四是带毒母猪的存在,其所产的仔猪不但可长期带毒散毒易产生免疫耐受而且遇到应激易发病;五是猪群感染有蓝耳病、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病、喘气病等疾病,或是使用了霉变劣质饲料,使机体免疫系统受到破坏,免疫力下降,即便使用猪瘟苗也难以起到完全保护作用;六是消毒防疫意识淡薄,防疫措施形同虚设,尤其小型猪场及散养猪户饲养环境恶劣,随处可见粪尿,蚊蝇飞舞,猪贩等闲杂人可随意进出场舍,为猪瘟病毒繁殖与传播提供了机会。 要根据当地猪瘟疫情规律、抗体水平、猪群健康状况、所选疫苗类型等来制定适合本场实际的“个性化”猪瘟免疫程序,确保免疫操作规范,保证不漏免一头猪,有条件的应及时进行猪瘟抗体检测以评价猪瘟免疫效果和修订免疫程序。适当增加免疫剂量可以抵消群体抗体的不均一性,有利于突破母源抗体干扰,并对减少免疫猪带毒、排毒具有实际意义。对多次免疫抗体水平仍不合格的母猪应及时剔除淘汰,防止非典型母猪繁殖障碍型猪瘟出现,以及带毒母猪散毒成为猪瘟发病的疫源,从源头切断猪瘟的传染。 要重视并做好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病、猪喘气病等严重影响猪瘟的免疫效果的疾病的防制及预防注射,同时不使用可影响猪瘟免疫力的霉变劣质饲料,这样才能有效控制猪瘟的危害。 目前尚未见报道研制出真正对猪瘟有确切疗效的抗病毒药物,切勿轻信药商声称的某西药或某中药或其不同制剂形式的复方制剂可以治疗猪瘟。但一些免疫增强剂如黄芪多糖、干扰素、白介素-2、猪用转移因子、排疫肽等可增强猪体免疫力,对猪瘟治疗有一定辅助作用,并已有实例佐证。 注射猪瘟疫苗的过敏反应率约为1%~2%,而休克型严重过敏反应的致死率则可高达30%~70%或更高(一般于注射疫苗后10 min内出现抽搐、呼吸困难、不能站立、口流泡沫或血沫,出现症状后多于30 min左右死亡),目前作用最快、治愈率最高的首选急救药物是肾上腺素。因此注射猪瘟苗前应准备好肾上腺素,而且应先注射小量猪只后观察15~30 min没有发现呕吐等过敏反应时再大量展开注射,如发现过敏反应立即注射盐酸肾上腺素急救,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
上一篇:母猪产后不食的原因与防治(三)
下一篇:一例子猪渗出性皮炎的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