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关于育种短板 那么,对标奶业发达国家,我国奶牛选育技术和遗传评估体系的关键短板到底是什么?笔者认为: 首先,良种资源不再是制约我们自主育种能力的关键短板:个人估计全国约30%成母牛单产达到10吨以上,超过欧盟接近北美国家同等水平;全国近10%成母牛单产达到12吨,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其次,选育技术也不再是我们选育体系面临的关键短板:2012年以来,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北京奶牛中心、上海奶牛育种中心,构建了我国目前唯一的官方奶牛基因组选择技术平台,分子育种技术和遗传评估算法处于奶业发达国家同等水平。 而以基因组选择参考群体构建为核心的基础表型数据采集系统薄弱以及以产业链纵向联合为核心的开放共享育种组织不完善是当前我国奶牛育种工作的核心短板。相比欧美奶业发达国家,我国奶牛养殖历史短数据积累少;国家大力扶持基础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在扩大DHI测定和后裔测定数据规模、拓展选育性状表型数据采集等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由于奶牛育种的特殊性,必须实施产业纵向联合育种;然而,产业链断裂是制约我国奶牛育种工作提升的关键。 五、奶牛育种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倡议: 一是健全育种组织:以政府为主导,鼓励育种龙头企业牵头,联合产业链养殖企业和科研机构组建新型育种协作组织,基于对我国奶牛群体的科学准确评估,构建符合我国奶牛养殖业特色的自主选育体系和评价标准;成立奶牛育种协会,建立行业公认的国家奶牛遗传评估中心,接受协会委托开展评估服务,定期发布我国奶牛母牛、种公牛遗传评估结果。 二是聚焦奶牛基因组选择,实施“国家奶牛基因组计划”:我国已经建立奶牛基因组选择技术平台,但是和奶业发达国家相比较,我们的参考群体规模还太小。通过育种公司、规模化大型牧业、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用3-5年把参考群体规模发展到5-10万头,建立我们自己的牛群评价“黄金标准”,弯道超车迅速接近或达到奶业发达国家同等评估水平。 三是夯实发展基础:技术与数据是奶牛育种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石;一方面继续加大对良种登记、DHI测定、体型外貌鉴定、基因组检测以及表型数据智能化采集等工作的扶持力度,另一方面设立公益性基础性研究课题,支持奶业基础理论研究。奶牛育种是公益性产业,离不开国家财政、政策的支持,但是扶持不等于扶贫,应该集中资源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同时转变支持方式:从直接补贴终端市场向补贴扶持育种基础体系建设转变,从单纯财政补贴向财政补贴与企业配套相结合转变,从政府补贴工作经费向政府购买育种数据转变。 四是建立种牛疫病防控体系:对牛结核、布鲁氏杆菌病等传染病进行严格检疫净化,推动无疫病净化场建设,种公牛站、核心育种场必须是无疫病场/站。 五是强化进口冻精监管:应警惕低遗传水平的进口冻精低价倾销冲击自主育种体系,建议所有奶牛、肉牛冻精应全部纳入种用管理,参照国家有关法律实施进口审批,从遗传水平、产品质量、疫病安全三个维度强化产品监督。 六是鼓励具备育种实力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北京、上海之所以在奶牛育种方面积累了传统优势,正是源于自有数万头良种奶牛资源群体,可以开展系统选育工作。2016年北京奶牛中心牵头联合国内6家大型养殖企业和研发机构组建奶牛育种自主创新联盟,基于数十年育种数据积累以及国内牛群科学遗传评估,制定并发布了联盟UTPI综合选择指数,在传统产量、体型、乳成分等选育性状基础上拓展了与长寿性、繁殖性能、健康状况等相关的40余个选育参数,UTPI指数设计更符合国内养殖企业实际需求,数据基础源自我国自有牧场,可更好剖析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经济学上可以实现更为准确的种质评估,总体评估可靠性水平达到奶业发达国家同等水平,该指数是国内除官方发布CPI选择指数以外,商业化联合育种组织发布的唯一一个种牛自主培育选择指数,代表了国内奶牛种牛自主选育的最高水平,联盟经农业农村部科教司组织评估被评为全国农业创新联盟标杆联盟。 种业安全事关国家战略,奶牛种业事关奶业振兴。基于对中国奶牛养殖现状和养殖环境的科学准确评估,依托基因组选择和分子育种技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种牛自主培育体系,提高种源自主保障能力,满足我国奶业高质量发展对牛群精准改良的产业需求,是从源头上提高我国奶业竞争力的科学与希望之路。 |
下一篇:猪常温精液品质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