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先天残疾者,出生时,左手除了拇指,只有一块不完整的手掌;他是一名不向命运低头的奋斗者,30岁那年一头扎进养猪业,从零起步终成事业;他是“抱团发展”的推动者,带动身边的残疾人,与他一道在致富路上前行。 他叫刘海平,仪陇县六合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当家人、仪陇县残疾人中的佼佼者,更是该县养殖圈内响当当的人物。 一、创业:从20头仔猪起家 2007年春,沉寂多年的仪陇县新政镇何家沟养猪场再度热闹起来:刘海平租下了当地三通圈舍的养猪场。 这一年,刘海平30岁。 1977年,刘海平出生在仪陇县思德乡思德村,听着张思德的故事长大。作为张思德的老乡,刘海平觉得很风光,同时也暗下决心,要成为张思德精神的践行者。然而,由于身体残疾,加上家境不好,初中毕业后,他和当地大多数年轻人一样,踏上了背井离乡的打工路。 多年过去,如今每每回想这一段打工经历,刘海平都感慨不已。当年,他来到成都,在朋友的引荐下,到一家工厂报名。谁知,厂方看到他左手的残疾后,以多种理由将他婉拒。 没办法,刘海平加入到摆地摊的行列。 在那些居无定所、四处摆摊为生的日子里,刘海平最大的收获就是坚强。“这个世界上靠人可怜过日子是不行的,残疾人首先得树立自强自立的信念,依靠自己走好人生路。”刘海平直言:自己虽然是二级残疾,但这么些年来从来没有靠施舍度日。 当年,刘海平无意中获得生猪市场行情看涨的消息,决定回家从事生猪养殖。在妻子的支持下,他义无反顾地来到新政镇,几经打听找到何家沟村这个养殖场,以3000元/年的租金,将这个养猪场租下。 靠着20头仔猪起家,当年他就出栏生猪100头,获利8万元。这让刘海平看到了希望。由于场地受限,刘海平决定另觅场地扩大生产。他来到新政镇三条沟村,与村委会商定,租下当地近5亩土地,建起了养猪场。 县残联得知他的创业故事后,从政策等层面予以多方支持,这让刘海平心里暖暖的。去年7月,市残联理事长李会全来到刘海平的养猪场,了解到他的创业经历后,对他的创业之举点赞,希望当地残联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具体困难。同时,希望刘海平的专合社发挥更大的作用,带动更多的残疾人脱贫致富。 二、提升:两入高校深造 2013年冬,身有残疾的刘海平带着学习专业知识的梦想,走进四川农业大学。 在仪陇县残联的支持和资助下,刘海平以养猪业主的身份,进入这所我省农业领域最高学府,学习畜牧兽医专业知识。刘海平十分珍惜这次学习机会,成为全体学员中最勤奋的一个。 参加此次培训之前,刘海平在生猪养殖过程中经常遇到各种猪病,在县上专业人员的帮助和指导下,他或多或少掌握了一些生猪常见病的诊治知识。这次培训,让刘海平在生猪常见病的诊断、药物选配等方面有了较大提高。 今年12月15日,刘海平再次踏入川农大。与上次培训内容不同,此行他主要参加“职业经纪人”培训。此前,他依托自己的养猪场,成立了六合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首期入社农户20余户。 近年来,在刘海平的努力下,他“抱团发展”的梦想成真:眼下,他的专合社成员增加到103户。 六合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刘海平的努力,让仪陇县农业农村局的干部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此次川农大举办职业经纪人培训,该局特地通知刘海平参加。生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除了掌握养殖技术外,关键还要瞄准市场、研究市场、经营市场。而在这方面,刘海平还是个门外汉。得知能赴川农大再次参加培训的消息,刘海平兴奋不已。 “这几天培训很紧,我学到了不少职业经纪人的专业知识,回去后这些知识就能派上用场。”培训期间,刘海平在电话中接受采访时,声音特别洪亮:“我准备明年增加猪苗生产项目,运用所学知识,在生猪托养上蹚出一条新路。” 三、感恩:带领残疾人共致富 在川农大培训期间,刘海平心里最牵挂的,还是他帮扶的19户贫困户。这19户贫困户,也是专合社的股东。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仪陇县残联为帮助残疾人脱贫致富争取到一个项目。如何通过此项目增强当地残疾人的“造血”功能?去年,刘海平作出一个决定,吸纳当地19户贫困户入社,并将此项目以股本金的形式分摊到每户头上,让他们带着项目入股专合社。 |
上一篇:孙振沛:邕宁“小猪倌”成长记
下一篇:王德生:从贫困户到“百万猪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