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养殖模式持续转型升级,近些年来,我国兽药行业发展迅速,已形成年产值约500余亿元的市场规模。与此同时,兽药行业也面临许多新问题: 一是产能过剩严重,资产闲置。2018年,生药产能利用率区间为6.08-62.78%,平均25.94%;化药制剂与中兽药产能利用率区间为11.33-54.44%,平均24.84%;原料药产能利用率区间14.84%-51.69%,平均31.88%(数据来源于兽药行业统计)。产能过剩问题形成兽药生产设备闲置,形成资源浪费;固定资产投入大,流动资金不足,资产回报率下降,企业效益下滑,影响企业良性发展; 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数量多、规模小。2018年1600余家兽药企业销售额458.97亿元,其中99家生药企业销售额132.92亿元,每家生药企业年均销售额1.34亿元;1214家制剂企业销售额174.59亿,每家企业年均销售额 0.14亿元;129家原料药企业销售额114.62亿元,每家企业年均销售额0.89亿元;172家中药企业销售额36.84亿元,每家企业年均销售额0.21亿元。过多的兽药企业形成市场无序竞争,进而影响产品质量,加大监管难度。 三是产品同质化突出,形成恶性竞争。化药制剂产品数量明显偏多,氟苯尼考、多西环素、阿莫西林等制剂产品批准文号数在1800--1200之间,几乎每家兽药生产企业都有上述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制剂工艺总体水平不高,兽药组方、技术含量和临床应用价值基本一致。产品质量优次参差不齐,造成市场秩序混乱。 四是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研发投入不足,新药研发滞后,自主创新少,其中,化药类大多为仿制药,2007-2018年10余年间,仅有2个一类新兽药获批,其余大多为三类以下产品。2011年-2018年有13个一类新兽用生物制品获批,其余174个为三类产品。 五是产品结构不合理。获准上市产品主要用于食品动物,宠物、经济动物等特色品种短缺、供应不足。兽药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工艺水平总体不高,“品牌产品”偏少,国际竞争力不足,部分质优高端产品仍以进口产品作为临床需求补充。 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需要,快速提升兽药产业规模和创新水平,是解决当前上述突出问题的必要手段之一。
|
上一篇:兽药行业十年沉浮及未来的方向
下一篇:我国动物保健行业进入黄金成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