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片吸虫病是由肝片吸虫寄生在牛、羊等反刍动物的肝脏胆管内,造成胆管阻塞和肝脏损伤引起的以肝炎、胆管炎为主要特征,同时伴有中毒、水肿、腹泻、贫血、营养不良为主要症状的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中兽医称其为肝蛭病。对养殖业危害相当严重,尤其是对幼畜,可造成大批死亡,给养殖户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一、临床症状 山羊肝片吸虫病通常发生于秋末春初时节。症状主要是营养障碍和中毒引起的慢性消瘦与衰竭。病羊初期表现消瘦、贫血、黏膜苍白、食欲不振、被毛粗乱且无光泽,眼睑、颌下、胸下及腹部出现水肿。通常表现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 急性型发病比较突然,最初发病表现为体温升高(38~40℃),且精神不振,不愿意进行饮食甚至是食欲废绝,腹部按压有疼痛感,后期外观黏膜明显苍白,出现急性腹泻和严重贫血等症状,重者卧地不起,有些病羊表现症状后3~5d死亡。 慢性型病程比较长,一般在1~2个月后体温稍有升高,外观较瘦,皮毛松乱,山羊会出现贫血以及腹下水肿,且毛发粗乱无光泽,精神不振,目光呆滞,偶有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食欲进一步减退或废绝,有少数羊拉稀和母羊流产现象。 二、病理变化 主要表现为胆管炎和肝炎。病初主要出现肝脏肿大且质地较硬,后期羊只十分消瘦,同时皮下以及脂肪出现水肿,腹腔积液较多,同时也表现出慢性增生性肝炎,被破坏的肝组织则出现灰黄色的坏死灶,肝管内出现有大量的粘液,切开胆囊及胆管内有肝片吸虫幼虫和成虫。 三、临床诊断 根据肝片吸虫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即可初步诊断为该病,但要确诊必须结合病理解剖和实验室粪便检查,发现虫体与虫卵即可进一步确诊。 1.剖检。剖检可见胆囊肿大,胆管壁增厚甚至堵塞。后期,肝脏出血,表面不整齐,受损部分明显萎缩,呈灰白色,质地较硬,血液稀薄,在肝脏和胆管内发现有大量虫体以及黑色或黄褐色呈粒状或块状的磷酸盐结石。 2.粪检。取5g新鲜羊粪与10倍量的水混合,反复过滤后,取其沉渣于载玻片上检查,可见有黄色、椭圆形的小虫卵,即可确诊为肝片吸虫病。 四、综合防治 肝片吸虫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感染了肝片吸虫的病畜和未发酵处理的粪便以及中间宿主。 1.定期驱虫。驱虫是预防和治疗山羊干片吸虫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定期开展驱虫工作,可以有效的防治此类疾病的发生。这种疾病的传播者主要是生病的羊只以及带虫者。驱虫不仅仅有治疗作用,还能够起到相应的预防。在每年的秋末春初进行各驱虫一次,不管什么季节,一旦发现病羊,需要立即进行驱虫工作。 2.粪便处理。对羊场的粪便及时进行清理并堆积发酵,利用生物热杀死虫卵,特别是驱虫后的粪便更需要严格处理。 3.消灭中间宿主。可用20mg/L的硫酸铜溶液或20%的氨水药物进行灭螺,从而消灭中间宿主椎实螺,继而切断传染源。 4.无害化处理病死羊内脏。不能将病死羊的内脏乱弃乱放,甚至是在河水中清洗,而使带虫体的病原人为地扩散,而是要将病死羊的内脏进行深埋销毁处理。 5.药物治疗。采取全群治疗,以预防用药安全和达到有效治疗,把羊群分为轻微型和重症型两组来进行治疗。 病症轻微的山羊用三氯苯达唑(别名肝蛭净,对各阶段肝片吸虫及虫卵均有效)口服治疗,每千克体重用10mg,2周后再重复驱虫一次。治疗期间,每天适当补充精料,同时使用普壮素按每千克2g拌料,以调节机体免疫力(对幼畜效果更明显),从而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重症型山羊用硝氯酚每次按每千克体重5~8mg(对成虫效果较好)口服,2周后再重复驱虫一次。对病症较重的羊可以采用10%葡萄糖300mL以及200mL生理盐水加之辅酶进行静脉治疗,连续注射3d。对贫血严重的羊可肌注板蓝根,维生素B12。同时适当补充精料。 综上所述,规模羊场要防止该病的发生,关键是预防,同时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首先要定期驱虫,结合当地的情况,在每年的春初秋末各除虫一次(可选用肝蛭净、硝硝酚、丙硫苯咪唑等药物除虫);其次要处理好粪便,对粪便要及时清理堆积发酵,杀死虫卵;再次就是要及时消灭椎实螺等中间宿主。本文从山羊肝片吸虫病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方法进行了粗浅的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措施,文中部分结论值得进一步的商榷,希望同仁不吝赐教。
|
上一篇:牛六种常见皮肤病的诊治
下一篇:牛羊急性瘤胃臌气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