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鸭浆膜炎 原名鸭疫巴氏杆菌,现名鸭疫里氏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尤以2-3 周龄的小鸭最易感,一般 1 周龄以内的雏鸭很少有发病者(可能因有母源抗体),7 周龄以上很少发病。严寒季节也有 120-130 日龄感染死亡的实例,小鹅也可以感染。 剖检特征性的病变:肝表面覆盖一层质地均一、薄而透明呈灰白色或灰黄色的纤维素性伪膜,易剥离。此病变虽然与大肠杆菌病理变化相似,但是大肠杆菌病在临床症状上没有角弓反张、头颈歪斜、转圈倒退等神经症状。肝脏呈土黄色或棕红色或灰绿色,多肿大,实质较脆,病程较长者心脏、肝脏表面包裹一层灰白色或灰黄色纤维素性包膜。 9 鸡马立克氏病 鸡马立克氏病是由马立克氏病毒感染引起,40-60日龄发病,80-120 日龄达到死亡高峰。临床上分为眼型、皮肤型、神经型、内脏型。内脏型马立克最为常见,内脏各器官广泛形成肿瘤病灶,特别是肝脏比正常大 3-5 倍,表面和切面可见灰白色斑驳状肿瘤病灶。肾脏多处被灰白色肿瘤组织代替,母鸡卵巢肿大肉变。肺脏表面和切面可见多少不一灰白色的结节,法氏囊通常有很明显的萎缩。 10 禽淋巴细胞白血病 禽淋巴细胞白血病是由禽白血病病毒引起鸡的一种肿瘤性疾病。发病日龄大于14 周龄,一般在 30周龄左右。 剖检可见肝脏异常肿大,可覆盖整个腹腔,本病主要是在肝脏、肾脏、脾脏、法氏囊、腺胃、心脏等内脏器官形成弥漫性肿瘤病灶,肿瘤表面灰白色且光滑、切面灰白色。 卵巢形成分叶状肿瘤,有时法氏囊肿大,形成结节性肿瘤病灶,有的如大枣样,有的大如核桃,这也是与内脏型马立克氏病的根本区别点。 11 血管瘤 本病由鸡白血病病毒(ALV)感染发病,血管瘤病鸡群可引起皮肤或内脏器官出血,死亡率升高,给养鸡业造成很大损失。血管瘤一般分为皮肤型血管瘤、眼型血管瘤和内脏血管瘤三大类。2010 年左右,血管瘤病曾经严重的危害了养鸡业特别是蛋鸡业的发展,死亡率一般在10%-20%,高的可达 30% 左右。 发病以 120~350 日龄散发为主。本病在鸡的眼睛、皮肤、肌肉组织、各内脏器官、骨髓等处出现血管瘤。 皮肤型的血管瘤较为常见,体表皮肤的血管瘤一旦出血,就会流血不止,直至死亡。解剖可常见肝脏上出现大小不一的血管瘤。皮肤、皮下组织、胸腹气囊、肌膜、肌肉、骨髓、眼睛、心脏、肺脏、肝脏、脾脏、胃、肾脏、输卵管、子宫、肠系膜等内脏器官表面,以及眼结膜可见 1-15mm大的单发或密发的血疱,胸腔、腹腔内有血凝块,尤其肝脏表面及实质内的血管瘤数量多而密集(图12)。 12 网状内皮增生症 鸡网状内皮增生症是由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V)引起的一种肿瘤性传染病,1966 年有专家证实本病毒与白血病毒为同属病毒,但有若干的差异,因而命名为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感染后病鸡表现为贫血、生长缓慢、消瘦。病理解剖特点是肝脏、肠道、心脏和其他内脏器官有淋巴瘤,胸腺和腔上囊萎缩,并发腺胃炎。本病原能侵害机体的免疫系统,可导致机体免疫机能下降而易继发其他疾病。 解剖可见鸡体消瘦,肝脾肿大,其表面有弥漫性细小较光滑的灰白色结节;但也有突出于肝脏表面的大的肿瘤结节,病鸡肠道有结节状肿瘤,呈串珠状,十二指肠、小肠黏膜有肿瘤性白斑,病鸡胸腺、法氏囊萎缩,有时腺胃肿胀、出血溃疡。 13 禽流感 禽流感是由正粘病毒感染发病,本病多见于天气骤变及寒冷季节,该病不分年龄,禽抗体力低下时易感。禽流感病毒会造成全身性出血,冠髯黑紫色,脚部鳞片下出血。剖检可见:肝脏肿大出血,常见较肥胖的病鸡肿大的肝脏上有扇形分布的黄色条纹,质地极脆,一触即碎,似豆腐渣样;胰脏出血或胰脏边缘出血,肺出血;喉头气管血痰多,卵泡出血、肾脏肿大,并发大肠杆菌严重时会形成心包炎、肝周炎、卵黄性腹膜炎;输卵管及子宫发炎、分泌物多;继发产气荚膜梭菌感染时会出现坏死性肠炎,产蛋量下降,蛋色变浅,软皮蛋、畸形蛋增多,死淘率增加。 14 传染性法氏囊病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幼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一般 2-15 周龄的鸡较易感,以 3-6周龄的鸡易感性最强。病鸡精神不振、食欲下降。患病鸡腹泻,排出大米汤样或牛奶样的白色稀便,泄殖腔周围的羽毛粘有粪便。 解剖可见胸肌、腿肌上有条状或斑点状或刷状出血;腺胃与肌胃连接处靠近腺胃一侧有一条出血带。 |
上一篇:秋冬季节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