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猪生产过程中,每年都要定期补充后备母猪,更换基础母猪群中胎次较高的种猪,以保证猪群合理的胎次(年龄)结构,提高种猪繁殖效率和猪群的性能,取得较好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规模化猪场每年种猪更新率大约25%-30%,小型养猪场或养猪专业户比例更高一些。 良种是提高养猪效益的首要因素,种猪的质量是关系养猪成败的关键环节。当前,一些养猪场在引种时存在着误区(特别是小规模猪场)。 1、选择价格低廉的种猪,忽略种猪质量。 特别是刚步入养猪行业的专业户,往往是只讲价钱不讲质量,而一旦发现购买的种猪质量比较差,繁育的后代生长速度慢、饲料转化率低、出栏时间长时已经晚了一年了,给自己的猪场带来了损失。 忽略种猪质量还表现在,引进种猪时,多数养殖户都喜欢体重大的猪,觉得引进体重大的猪更合适,其实,这样容易给今后的生产带来隐患,这是因为:①体重大的种猪多数是猪场销售时选择剩下的猪,挑选余地比较小,可能在繁殖方面有问题或生长性能不理想。②达到60千克以上的后备母猪应该更换后备母猪饲料,因为此时的母猪需要大量的营养来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而种猪场往往是用育肥猪料饲喂后备母猪,而育肥猪料中存在许多的促生长剂,会损害生殖系统的发育,降低后备母猪的发情率以及配种受胎率,造成很大的损失。③后备母猪60千克以后要限量饲喂,以防过肥,体重大的猪显然比较肥,不具备种用体况。④引进的种猪在配种前,还要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免疫注射和驱虫。适宜选择的体重是50-70千克。 2、过分追求种猪体型。 特别是后躯发育比较丰满种猪和商品猪是不同的,不能按商品猪的要求和标准选择种猪。后臀特别发育的种猪,不易发情,配种困难,容易发生难产,往往背部下凹,变形,淘汰率高。背膘薄的母猪通常泌乳力差,仔猪的成活率低(背膘厚和泌乳力是呈正相关的)。很多客户在购买种猪时,总是希望选择到“双肌臀”或“双肌背”体型的种猪,这种做法是不太明智的。“双肌臀”和“双肌背”的概念是不同的,从猪的后躯观察,臀部左右两侧肌肉丰满,故称为“双肌臀”;从背部看背中线两侧肌肉发达明显称“双肌背”,这些只是猪的一种体型特征,很多瘦肉型纯种猪或杂交猪均这样的体型,双肌猪的泌乳力要比正常体型猪的泌乳力差10%,直接影响仔猪的断奶重。同时这一表现型也不是固定的,父母表现双肌性状其后代不一定表现出双肌性状,随着猪场的生产,这一基因肯定会发生漂移,更多地是杂种优势表现。 很多种猪场为了抓住客户的心理,把母猪的后臀发育大小作为猪场的选育目标,通过饲养技术过分发育,购买这些种猪的客户回到自己猪场饲养后,饲料条件发生变化,猪的后臀变小了,不能正常发情配种,淘汰率在40%-50%左右,很多养猪户在这方面都有很深的教训。购买母猪就要侧重于母性特征,特别关心与繁殖性能有关的体型外貌,如四肢粗壮结实,第二性征,如奶头、外阴部、体躯结构的匀称等,仅仅后躯发育特别优秀的母猪不适宜作为种用。如果挑选种公猪,应该侧重瘦肉率、胴体品质、四肢粗壮、生长速度、饲料报酬等性状和体型外貌,这是提高后代瘦肉率和体型的最好措施。 3、盲目引进新品种,不注重猪的经济价值。 养猪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经济效益,现在市场上的品种比较多,比如: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约克猪、皮特兰猪、斯格猪、PIC配套系猪等,比较理想的杂交模式是杜长大三元杂交。这是因为三元杂交充分地利用了杂种优势(二元母猪繁殖方面的优势,终端父本的瘦肉率、生长速度方面的优势);三元杂交比较易于操作,有较大的制种机动性,有利于降低成本;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白猪一直是生产瘦肉型猪的三个首选品种,它们本身的生产性能也在不断选育中得到提高,养猪生产应该选择理想的品种和杂交模式。实际生产中,任何一个品种同时具备瘦肉率最高、产仔数最多、生长速度特别快、适应性又很强基本是不可能,任何一个品种都有优点和缺点,在生产中只是充分利用它的优点,通过杂交使之更加符合市场的要求。养殖户引种时,注意不要盲目购买和饲养不适合自已发展的所谓新品种,这样的猪种对饲养条件要求的比较高,不容易饲养成功,还是尽可能购买大众品种,在有了经济和技术实力后,再考虑引进那些特别的专门化的猪种,尽可能少走弯路,减少经济损失。 4、多处引种带来多种疫病,淘汰率高。 许多人都认为多猪场引种,种源多、血缘宽,有利于本场猪群生产性能的改善,但是每个猪场的病原谱差异较大,而且现在疾病多数都呈隐性感染,一旦不同猪场的猪混群后,某些疾病爆发的可能性很大,引种时,尽量从一家或少数种猪场引进种猪,引种的猪场越多,带来的疫病风险越大,为安全可靠,一些养猪场引进种猪时要进行实验室检测,要求场家提供免疫记录、免疫程序等,因为这样的工作技术性很强,一定聘请有经验的专业人员把关,少走弯路而保证引种。从确保猪群健康的角度出发,引进的种猪必须进行一段时间(30-40天)的隔离饲养,一方面观察其健康状况,适时进行免疫接种,同时适应当地的饲养条件,容易获得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