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繁殖障碍性传染病,该病具有较高的危害性,一旦发生常常会导致母羊发生流产、公羊出现睾丸炎等,进而对规模化养羊的经济效益造成严重影响。 1 流行特点 羊布鲁氏菌病常呈地方流行,该病的发生无季节性,但是在春季以及夏季发病率较高。该病的流行强度与气候环境、致病菌毒力以及饲养管理条件等密切相关。在新疫区会出现母羊大量流产的现象,但是在老疫区母羊流产比例较少。羊布鲁氏菌会在流产母羊的阴道分泌物、羊水以及胎衣、公羊精液以及流产胎儿体内存在。母羊布鲁氏菌病发生的概率明显高于公羊,羊只在性成熟后发病率更高。羊布鲁氏菌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以及配种感染,一旦羊群患病,少数孕羊首先出现流产现象,接着数量逐渐增多,其母羊流产率甚至可能超过50%。 2 临床症状 在发病早期一些病羊可能会出现短暂性的发热,如果成年羊只具备良好的饲养管理以及营养状况,通常不存在明显的症状表现,母羊仅在分娩期出现早产以及流产现象,而公羊可能出现睾丸炎、尿路感染或者附睾炎症状时才被发现。在发病中后期,病羊可能出现游走性的关节炎、淋巴结肿大现象。 3 病理变化 在病羊的生殖以及泌尿系统内可以看到靶心病灶,发病母羊出现乳房炎、子宫内膜炎以及阴道炎,在妊娠后期母羊的胎盘因水肿而导致厚度增加,存在胶样以及滞留样的浸润现象,胎盘表面覆盖有脓性渗出物以及纤维蛋白,同时可以看到大量的散在出血点。而患病公羊其睾丸以及附睾可见发炎肿胀现象,一些病例睾丸严重萎缩。 4 综合防治措施 4.1 从根源上防治 在养殖场内进行自繁自养,尽量避免羊只的引入,如果必须引种,必须经过动物疫病检疫部门的严格检疫以防引入布鲁氏菌病,定期对羊群检疫同时做好疾病监测工作。如果畜群出现流产现象,必须立即隔离,同时做好流产液体及其周围环境的消毒工作。对母畜以及流产胎儿开展血清学检查工作,一旦发现布鲁氏菌感染必须立即进行严格处理。 4.2 定期免疫 应当结合当地免疫标准对羊群进行免疫接种,接种疫苗可以选择M5苗或S2苗,羊的免疫期通常为3年。可以采用肌肉注射、皮下注射或者口服的方式进行接种。 4.3 定期消毒 要定期对羊舍、羊群的生活环境、食草操场以及食盆等进行消毒。不可重复使用一次性用具,尤其是在布鲁氏菌病流行期间,必须对各种用具进行严格处理,从而对布鲁氏菌病进行有效防治。 4.4 加强饲养管理 做好养殖小环境的控制,为羊只提供清洁、干燥、阳光充足、通风良好、温湿度适宜的生长环境,做好草料的配制以及饲喂工作,保证羊群获得足够的营养以及充足的饮水,进而使羊群的健康得到保障。 4.4 检疫封锁 严格按照《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相关要求,一旦发现疫情,立即做好疫点、疫区以及受威胁区的有效划定。对疫点以及疫区采取封锁措施,同时做好其检疫工作,对病羊及其同群羊进行隔离,不得将病羊及其相关产品运出,通过严格的消毒检疫措施防止疫情发生传播。 4.5 扑杀患病羊 为了将感染源彻底消除,一旦发现血检阳性羊只,必须立即进行扑杀,扑杀后焚烧或者掩埋等无害化处理措施。做好运输工具、场地以及器具的消毒工作,在兽医的监督下开展一系列扑杀消毒工作。 4.6 加强检疫监督 在布鲁氏菌病流行期间,动物卫生监督管理部门及市场流通监督管理部门需要对畜产品的生产、屠宰以及市场监管加强监督。一方面做好养殖户的免疫监督工作,保证其严格进行免疫接种,另一方面在实际检疫过程中必须对检疫动物加强出栏管理。在屠宰检疫方面,对免疫追溯制度进行严格落实,做好屠宰羊来源地的检查工作,在屠宰场内严禁屠宰未经检疫的羊只以及缺乏免疫标识的羊只。畜牧部门需要与工商部门加强合作,对市场上的动物以及动物产品进行严格检查,从而将患病动物及其肉类产品彻底消灭。 4.7 做好知识宣传工作 相关主管部门需要对羊布鲁氏菌病加强宣传,从而帮助养殖户、屠宰户等更为深刻的了解布鲁氏菌病,明确其传染性以及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而对相关工作积极配合,在减少经济损失的同时使社会安全得到保障。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人畜共患病,布鲁氏菌病多发生于羊只的生态系统器官组织,使羊只的繁殖功能遭到破坏,由于其极容易发生大规模感染因而给养殖户造成极大困扰。要想对羊布鲁氏菌病进行有效防治,就必须做好根源防治、定期免疫、定期消毒、饲养管理、检疫封锁、扑杀病羊、检疫监督以及知识宣传工作。 |
上一篇:犊牛地方流行性肺炎的诊治
下一篇:奶牛乳房炎的病因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