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兽医

非洲猪瘟定点清除中的关键举措

日期:07-08 作者:王珂- 小 + 大

编者按:非洲猪瘟(以下简称非瘟)进入中国以来,笔者一直从事非瘟一线防控工作,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贯彻“检测淘汰、饮水酸化、环境消毒、人员管控、提高阈值”为关键举措的综合防控策略,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动物三个环节入手,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大量防控非瘟的案例和数据,为非瘟感染场定点清除解决各项技术问题,全面提高了非瘟防控的成功率。本文主要以实践中的成功案例及数据对关键举措进行阐述。

一、控制传染源:检测淘汰

针对非瘟发病场,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对猪群(特别是母猪群)的唾液样本或鼻拭子,必要时配合血拭子,进行逐一的检测、筛查。其目的在于评估猪群感染状况,精准剔除带毒猪只,及时控制传染源。笔者在精准清除中总结的检测淘汰标准如表1所示。

表1:定点清除中检测淘汰标准

 

感染早期唾液筛检清除的理论基础在于:一方面,非瘟是一种严格的接触性传染疾病,其潜伏期短,从感染到表现出厌食、发热症状一般为4-5天,并且在感染早期排毒量低,所以早期传播缓慢,这正是在感染早期能够成功定点清除的基础。早期定点清除的成功率和难度,取决于发现和开始清除的时间。另一方面,非瘟是通过口鼻途径感染的,口腔与鼻腔中出现病毒的时间要早于血液,因此唾液和鼻拭子是早期筛查的首选样本。但唾液中病毒含量较低,且容易受到唾液的酶解、猪只饮水的稀释等影响,易出现可疑样本。当出现可疑样本时,应配合血拭子的检测进行确诊,精准地淘汰阳性猪只。

W场正因提前配备荧光定量PCR检测设备后,在日常检测中及早发现并确诊了非瘟,及时采用定点清除策略,600头母猪规模场,仅淘汰不足10头母猪,就使疫情得到了控制,稳定了生产,也因此影响了R场和D场提前引进荧光定量PCR检测设备进行防控,对异常猪只、外来的车辆、人员、物品等进行监测。Y场拔牙稳定后,母猪群又开始出现大量厌食、发热等类似非瘟症状的猪只,进行检测后,排除了非瘟感染,究其原因,可能是猪舍进行过度消毒,环境潮湿阴冷,猪群感冒所致,通过及时的检测避免了盲目淘汰导致的损失。综上可见,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鉴别诊断、精准清除、生物安全监测,真正实现了非瘟的可视、可防、可控,也将会成为规模化猪场非瘟防控的必备武器。

二、切断传播途径

1、切断水源传播:饮水酸化

研究表明,饮水途径的最低感染剂量是饲料中的万分之一(Niederwerder Megan C, 2019),这是切断病毒通过饮水传播的意义所在。而《猪病学》第11版中指出,非瘟病毒(ASFV)在pH值4.0-10.0的溶液中比较稳定,但在pH<4.0或>11.5、不含血清的培养基中会立刻失活(EFSA, 2010),这是酸化饮水切断传播的理论依据。非瘟确诊后,第一时间进行饮水酸化。其目的在于,一是切断阳性或可疑猪只在饮水过程中,口鼻排毒对其他健康猪只的感染,特别是采用连通水槽的猪场,阻断病毒在猪群中的水平传播;二是对猪只口腔及其黏膜进行酸化,可有效降低其表面的病毒载量,阻断或延缓病毒进入血液的时间,为定点清除赢得时间。

饮水酸化原则上要保持全水线pH<3.9,实时用pH计监控水塔、出水口、压水嘴特别是水槽中的pH,这是饮水酸化中最容易忽视的细节,也是定点清除成败的关键所在。在酸化饮水过程中,一方面,特别是初次酸化,水线中的水垢等会消耗部分有机酸,建议一周内1:500加大比例进行酸化,通过pH监测和水线水垢的消耗不断调整添加比例,直至1:1000可达到pH<3.9即可。另一方面,建议猪场改造水线,安装比例泵,方便添加的同时也为非瘟常态化防控做准备,保证在今后的非瘟防控中能够第一时间酸化饮水。

2、切断人-猪间的接触传播:人员管控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非瘟传播的最大风险是通过水和人的传播,病毒在栏舍或限位栏之间的传播非常有限。对于人员管控,一方面应立即停止人猪频繁接触的生产活动,比如免疫、配种、转群等。另一方面,固定人员的活动范围,发病栋舍要做到一人一舍、封闭管理,避免人员污染大环境以及相互接触产生交叉污染。D场在确诊后,第一时间实行一人一舍,所有生产和生活活动都限制在猪舍,配合饮水酸化和检测淘汰,迅速阻止了非瘟的蔓延,10天后的猪群复检结果全为阴性。

上一篇:闫之春:中国防控非洲猪瘟的科学实践之一

下一篇:非洲猪瘟防控中存在的问题难点和建议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地址:河北省邢台市  |  电话:0319—3163003  |  

Copyright © 2024 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授权使用


首页
分享
留言 搜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