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他被称为“学士猪倌”,也是“92派”创业者。28年来,他专注生猪养殖,从22头猪起步,到如今缔造出一个年出栏量千万头的养猪帝国,把这个传统意义的“土”行业,扎扎实实地做成了能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推动乡村振兴建设的重要工程。他就是全国人大代表、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今年全国两会,秦英林继续围绕“猪”字做文章,再次建议加快养殖业转型升级,实现智能化养殖,希望行业构建成为“节约高效、种养循环、生态环保”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同时,他建议在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基础上,让河南成为全国肉食品核心区,把养殖业变成中原发展优势产业。 一、建议加快养殖业转型升级,让河南成为全国肉食品核心区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深化农村改革,恢复生猪生产,压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14亿中国人的饭碗,中国有能力也务必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对此,秦英林说,他在其中看到另一面——国家在“肉盘子”这件事上有多操心。 一句话道出了国家对民生保障工作的重视,也侧面反映了河南农业企业时刻不忘肩上的责任与担当。其实,疫情期间,秦英林夫妇与牧原股份第一时间慷慨捐赠2亿元,积极发挥公司资源优势,全球直采防控物资捐到一线,都是最好的说明。 秦英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两会之所以再次提出加快养殖业转型升级的建议,是希望行业早日构建成“节约高效、种养循环、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新格局。这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推动乡村振兴建设。 在秦英林看来,养殖业是乡村振兴的一条出路。“随着养殖业产业链越来越完善和健康,养殖业不再是小副业,而成为新兴产业。乡村振兴要在全国搞新产业、新经济非常难,我觉得把传统产业做好了,就能够让老农民变成新的职业技术工人,让大学生、博士生回到农村去。” 秦英林介绍,牧原股份现在的养猪技术工人工资在7000~10000元,如果夫妻都在企业工作,一年收入可达几十万元。可以说,养猪致富是实实在在的。 除此之外,近年来,牧原股份一直积极融入国家脱贫攻坚战,把养猪主业做成了扶贫产业。据了解,牧原股份已在全国72个国家和省级贫困县完成扶贫产业投资269亿元,建成了大批现代化生猪养殖扶贫基地,带动贫困县用工4万余人;还创新“5+”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在全国13省53县,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14万户、贫困人口37万人,累计获得收益6亿元。 河南是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建设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是国家粮食战略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河南的重大战略举措。这次全国两会,秦英林建议,在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基础上,让河南成为全国肉食品核心区。 “发展养殖业,河南条件太好了!”秦英林感慨,“土地多,平原多,我们河南有丰富的养殖用地资源和优势。” 那么,如何把河南做成全国肉食产地?秦英林透露,牧原股份正筹备每天从东北运输10个专列的玉米到河南,用来养猪,加上河南已有的肉制品加工优势,真正把养殖发展成为产业,把养殖业变成中原发展的优势产业。 二、牧原穿越猪周期,离不开创新、科技、人才等优势 回顾牧原股份快速发展的十年,一次次穿越猪周期。尤其是2014年、2018年,生猪行业一片低迷,很多猪企并未等来黎明。那么,牧原股份是靠什么走过低谷? 深耕养殖、专注管理和技术,造就了牧原股份超强的成本控制能力。秦英林说:“行业低谷时期,生猪企业首先面临的是如何‘活下去’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在于公司的盈利能力。要在行业亏损或不赚钱时,我们还能保持盈利。” 年报显示,在行业低谷的2014年、2018年,牧原股份实现利润0.8亿元、5.2亿元。 牧原股份2019年年报显示,公司营业收入202.21亿元,同比增长51.0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1.14亿元,同比增长超10倍,增幅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2020年一季度,业绩继续呈现增长之势,净利同比增长超8倍达41.31亿元;营业收入80.7亿元,同比增长164.75%。 不过在秦英林看来,企业盈利能力背后,离不开创新、科技、人才、管理、环保等诸多方面的优势。 |
上一篇:一个牧民和他的白马——色·达来
下一篇:张招兴:越秀集团的“生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