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生产物资集中采购。提前40天计划猪场必须生产物资进场,在通风干燥的周转库内空置。前面我们说过,病毒在“生物”与“非生物”之间转化,离开宿主细胞的病毒就是“非生物”状态,有一定的半衰期,在干燥通风的环境中空置一定时间就会死亡。 4、猪只集中销售。猪只销售过程中人、猪、物、车之间的相互接触,是病毒进入猪场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要根据圈舍条件尽量减少销售频率,从而减少猪场与病毒的接触频率。 在非洲猪瘟与新冠肺炎的防控措施中,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减少接触频率”。新冠肺炎防控中停止一切人群聚集与大规模流动,有效地把人群流动控制在小区甚至是以家庭为单位的隔离,生活必需品由社区人员统一配送,完美的控制接触频率,短时间就控制了新冠疫情。而很多猪场,即便是在本地非洲猪瘟疫情大爆发的时候,也心存侥幸不去“封场”抗疫,不去调整流程,集中采购集中销售,致使悲剧重复上演。 病毒没有腿脚、没有翅膀、不能破门而入、也不会翻墙进入猪场,完全依靠人类的活动与物资的移动,被携带进入猪场。只要能减少接触频率,就能减少猪群被感染的概率。 四、降低接触中被感染的概率 在非洲猪瘟的防控中,降低接触中被感染的概率,需要做两个方面的工作; 1、降低病毒载量 我们知道毒素引起的中毒需要一个剂量,病原造成感染需要一个数量。接触少量病毒并一定会造成感染,这就要求猪场对人、车、猪、物、料进行严格的洗消干燥空置,降低病毒载量,从而降低接触中感染的概率。 2、满足生理舒适,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疾病的本质,就是细胞损伤超过细胞的自我修复。那么控制疾病就是通过控制造成细胞损伤的因素,从而控制细胞损伤。或者帮助机体的自我修复,使细胞的自我修复超过细胞损伤,这也就是“支持疗法”。 细菌和病毒,是造成猪只发病的主要病原体,细菌和病毒都是通过感染,导致细胞损伤,最终造成猪只发病甚至死亡 自从人类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发明了对付细菌的终极武器“抗生素”,从此以后细菌就不再是影响猪群健康的主要威胁,只要正确选择、合理使用“抗生素”杀灭细菌,并且控制毒素的释放,就能达到控制细胞损伤的目的。但是对于病毒,人类还没有找到很好的杀灭细胞内病毒的方法,只能选择“支持疗法”,支持机体的自我修复,从而战胜疾病。而“支持疗法”最重要的是“满足生理舒适”,让猪吃得好、住得好;即饮食清洁、营养均衡、通风干燥、温暖舒适,达到生理舒适、生化正常的状态,这个时候机体才有最佳的清除病毒的能力,最好的自我修复能力。 “满足生理舒适”在猪场现场生产中,就是进行“五度管理”;即对空气清新度、饮食清洁度、温度、湿度、密度的管理,加上饲料营养的均衡度,就构成了猪群健康的基石。也就是说,提供并满足猪只的生理舒适,从而获得具有良好自我修复与快速清除能力的机体免疫,是猪群健康的底层逻辑。也是非洲猪瘟防控中,降低接触中感染概率的基本内容。 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以猪场为防控的基本单位,以守住猪场大门为目标,耐心执行各项防控措施,就能把非洲猪瘟病毒“闷死”在前往猪场的路上,就能完成区域“净化”的终极目标,还饱受非洲猪瘟摧残的中国养猪业一片净土。 专家黄良宗点评: 非洲猪瘟和新冠肺炎虽然是完全不同的传染病,但是,两种疫病防控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都面临共同的挑战:尚无特效药和商品化疫苗,防控的共同策略是什么?对于传染病的防控,我们不能只盯着病原的特性,同时还必须抓住传染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一牛鼻子。 众所周知,任何传染病发生发展离不开三大要素: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其真实内涵?本文作者以通俗而不失深刻的语言剖析了生产条件下非洲猪瘟防控的4个关键环节:隔离-管理传染源-减少接触频率-降低接触中被感染的概率,其基本逻辑结构是:不接触就不感染,不感染就不发病、不传播;生产条件下完全不接触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功能分区、物理隔断基础上,尽可能降低接触频率和降低必须接触环节中发生感染的概率。本文条理清晰地阐明了非洲猪瘟防控的基本原理和常识,从单一的切断思维升级为立体化防控思维,有助于养猪人根据本场实际不断完善、升级防控方案,有助于探寻提升生物安全水平的路径,不断提高猪场生存本领。 |
上一篇:非洲猪瘟防控16问
下一篇:非瘟复养一定要遵循的几个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