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所述,通过改善养殖环境、调整动物营养、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动物保健等,是可以弥补甚至超出停用抗生素“保健”后的养殖效益的。 比如丹麦国内养猪生产已基本实现无抗生素,而养殖效益并未受到明显的影响,实际上包括母猪、仔猪和育肥猪的生产性能均略有提高。 传染病的三要素是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前面介绍的饲养管理、生物安全、保健投入三个方面更多的是着重于阻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动物,在消灭传染源这一点还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关于非洲猪瘟的检测。准确有效的检测可以在猪场内部及早发现淘汰可能存在的传染源。因为当一头猪发病后即成为了一个传染源,必须及早消灭剔除。 我认为唾液检测是很实用的。尤其是复养猪场的初期阶段,引种的前三个月以内采用唾液鼻拭子检测。阳性即隔离或者直接淘汰。这里插一个病猪圈的概念。病猪圈不能仅仅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养发病猪的圈,而是分群时及时把病弱仔猪或老弱病残与大群隔离饲养的专用场所,隔离病猪圈与大栏必须间隔一定距离,因为在小范围内非瘟或其他病菌是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的。病弱仔猪最易感染各种疾病,而且当猪只发病时就变成了传染源(各种病原的传染源),持续排毒,与大群混养在一起是断然不可取的。 另外猪场自身养殖过程中的血液检测我认为没有太大意义,因为当血液检测阳性后可能已经表现症状了,甚至已经开始持续排毒。这失去了检测的意义,检测的目的就是为了及时淘汰可能的发病猪,及时消灭传染源。而采用唾液检测,就可以为精准拔牙赢得宝贵的时间。 机体本身免疫系统是抵抗病毒最强的屏障。通过消毒降低环境病毒载量,少量病毒进入体内依靠机体自身强大的免疫系统可以清除。 其实身边就存在很多这样的例子,同一地区或同一个养殖小区,大环境是相同的,但有的中招有的则一直没问题。这是怎么实现的呢?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加强生物安全、科学养殖合理保健、提高机体免疫力这一点。 最后总结一下,非瘟不仅仅是行业的巨大灾难,更是对养殖理念的颠覆!以前靠抗生素、疫苗弥补管理水平的不足或实现人为的目的已经证明是不可取的,从提高养殖效益的角度来看也是实现不了的。非瘟加快了我国养猪业向营养保健、科学养殖、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转型。 本文讲的更多是战略的层面,一万个人有一万个哈姆雷特,每个猪场也各不相同,还是应该结合自己猪场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战术。 最后以三个词结束:乘胜追击、胆大心细、壮士断腕。 乘胜追击:送给一直稳定的猪场,这类猪场本身养殖水平就很高,通过一年来的抗非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抗非生产更加娴熟。稳定的基础上一定会有更大发展。 胆大心细:送给清场后准备复养的猪场。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前期工作可能很辛苦,而且要涉及理念习惯的转变,但只要坚定信念,虚心学习,一定会苦尽甘来,成功过渡到乘胜追击的阶段。 壮士断腕:送给已经中招正在顽强抗击疫病的猪场。必须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彻底拔牙,淘汰老弱病残,彻底梳理猪群健康度。甚至淘汰整个经产母猪群,保留下后备猪,留下希望的火种,毕竟后备猪饲养时间短,体内毒素积累少,及时辅以无抗保健方案,强化饲养管理,并配合严格的生物安全,希望还是非常大的。 黄良宗专家点评: 当前养殖模式下,养殖场过度依赖抗生素促生长、防病治病,导致动物自身的免疫力越来越差,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不仅对动物有很大的伤害,也对食用动物制品的人的健康产生了很大的威胁。药物饲料添加剂将于2020年全部退出,农业农村部确定了各地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试点养殖场数量,明确了养殖端减抗和限抗的时间表。我国正在加速饲料中无抗化、养殖端减抗、限抗、禁抗化的进程。绿色健康养殖是大势所趋,如何实现更是关键。 本文作者以一线猪场角度系统剖析了非瘟前养殖模式和养殖习惯,探讨多数猪场在非瘟面前兵败如山倒的深层次原因,明确指出靠过度依赖药物、疫苗弥补管理水平的不足的养殖模式必须转变,并分享了科学养殖、人员管理以及非瘟防控的宝贵经验。在传统养殖模式下,无抗养殖注定无解,但是,非瘟不仅是行业灾难,同时必然带来行业洗牌和理念升级。作者直面非瘟的挑战,从作为经营主体和疫病防控主体的猪场本身发掘潜能,尤其是有效激发人员的潜能,急速调整认知,扎硬寨,打呆仗;加强生物安全、科学养殖、合理保健,提高机体免疫力,回归健康养殖之道,为加速养殖端减抗、限抗进程指明出路。 |
上一篇:国内外牛布鲁氏菌病防治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