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育雏鸡舍转移到林地鸡舍时要进行分群饲养,分群饲养是林地生态饲养过程中很关键的环节。要根据品种、日龄、性别、体重、林地的植被情况、季节等因素综合考虑分群和群体的大小。 1、公鸡、母鸡分群饲养 公鸡、母鸡的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脂肪沉积速度、羽毛生长速度等都不同。公鸡没有母鸡脂肪沉积能力强,羽毛也比母鸡长得慢,但比母鸡吃得多,长得快,公母分群饲养后,鸡群个体差异较小,均匀度好。公母混群饲养时,公母体重相差达300~500克,分群饲养一般只差125~250克。另外,公鸡好斗,抢食,容易造成鸡只互斗和啄癖。 分群饲养可以各自在适当的日龄上市,也便于饲养管理,提高饲料效率和整齐度。不能在出雏时鉴别雌雄的地方鸡品种,如果鸡种性成熟早,4~5周龄可从外观特点分出公母鸡,大多数鸡也可在50~60日龄时区分出来,进行公母分群饲养。 2、体重、发育差异 较大的鸡分群饲养、发育良好、体重均匀的鸡分在大群,把发育较慢、病弱的鸡分开以便单独加强管理和补给营养,利于病弱的鸡恢复。体重相差较大的鸡对营养的需要有差异,混在一起饲养无法满足鸡的营养需求,会影响鸡的生长发育。 3、日龄不同的鸡要分开饲养 日龄低的鸡只容易感染传染病,大小混养会相互传染,造成鸡群传染病暴发。根据林地鸡舍能饲养的鸡只数量,同一育雏鸡舍的鸡只最好分在同一个育成鸡舍。 4、群体大小 根据林地面积大小和饲养规模,一般一个群体300~500只育成鸡比较合适,一般不超过1000只。本地土鸡,适应性强,饲养密度和群体可大些;放养开始鸡体重小,采食少,饲养密度和群体可大些;植被状况好,饲养密度和群体可以大些。 早春和初冬,林地青绿饲料少,密度要小一些,夏秋季节,植被茂盛,昆虫繁殖快,饲养密度和群体可大些。但群体太大,会造成鸡多草虫少的现象,会造成植被被很快抢食,引起过牧,并且植被生态链破坏后恢复困难,鸡因觅食不到足够的营养影响生长发育,同时又要被迫增加人工补喂饲料的次数和数量,使鸡产生依赖性,更不愿意到远处运动找食,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打乱林地放养的初衷和模式。一定林地面积饲养鸡数量多后鸡采食、饮水也容易不均,会使鸡的体重、整齐度比较差,大的大、小的小,并出现很多较弱小的鸡。 群体、密度过大容易造成炸群,鸡遇到惊吓时很容易炸群,出现互相挤压、踩踏现象,还会使鸡的发病率增加,也容易发生啄癖,所以规模一定要适度。有的林地养鸡就是因为群体规模和饲养密度安排不当,最终养殖失败。 |
上一篇:蛋鸡场应对当前新冠疫情的几点建议
下一篇:新冠疫情时期肉鸡限料延养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