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种繁育

中国奶牛育种现状发展与未来

日期:11-24 作者:张海亮、刘林- 小 + 大


从80年代建立种公牛站推广人工授精技术、开展良种登记、开展奶牛体型外貌鉴定,到90年代建立我国首个奶牛“MOET”育种体系、依托中加项目开展奶牛生产性能(DHI)测定,再到进入新世纪建立我国首个奶牛基因组选择平台;从奶牛育种数据基础的建立、育种体系的完善、育种技术的自主研究,我国奶牛育种一直在不断进步,且在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当下,在政府部门、奶业协会、各种公牛站的合作协调下,奶牛品种登记、生产性能测定、种公牛培育和后裔测定等都在有序进行,我国奶牛育种正根据《中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2008-2020)》持续进行。

2007年,我国公布了中国奶牛选育指数(CPI),建立起我国自主的育种目标(产量、体型、乳成分、体细胞数);2012年,基因组选择技术在我国奶牛育种中开始应用,并建立了基因组奶牛选择指数(GCPI);2018年,依据以首农畜牧为代表的7家单位长期积累的个体性能数据,建立了联盟指数(uTPI),在奶牛选育中兼顾奶牛的产量、健康、繁殖和长寿,首次将平衡育种的理念引入我国奶牛育种实践。

在育种主体——牧场层面,由于育种公司的介入,很多牧场都在进行体型外貌鉴定;通过应用牧场管理软件,绝大多数牧场都能规范地记录牛群生产活动,包括繁殖、配种、兽医等生产事件;在国家层面,我国已建立了22家通过认证的DHI测定实验室,承担奶牛生产性能测定任务,各牧场都能规范、持续地开展牛奶检测,数据的质量和规模均不断提高。


四、我国奶牛育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当然,在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我国奶牛育种仍面临着一些问题:

1、参与 DHI 测定的牛群比例较低,数据规模和质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一般来说,奶业强国的牛群生产性能测定比例较高,如德国为87%(2017年),新西兰为71.1%(2017 年);而我国 DHI 参测牛只仅占荷斯坦牛群体的 15%左右,可用于遗传评估的个体记录规模难以与我国较大的奶牛群体规模匹配。由于我国牛群的种源复杂、牧场资料管理流程的不规范,在系谱记录的深度、完整度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2、对奶牛健康、繁殖性状选育的关注度不够,平衡育种的选育目标尚未完全建立。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北欧等国家开始研究并选育繁殖、健康等功能性状,目前各奶业发达国家的奶牛选择指数均包含繁殖、产犊、长寿、疾病等功能性状,各国指数中功能性状权重从20%(美国-TPI)至40%(德国-RZG)不等;然而,我国大多数牧场的产犊信息缺失、繁殖事件和疾病记录不全,导致对繁殖和健康性状无法开展全国层面的数据收集和遗传评估,CPI 中目前仍不包含繁殖、健康和长寿等重要功能性状。

上一篇:三元母猪留种需要注意的问题

下一篇:影响种鹅产蛋性能的五大主要因素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地址:河北省邢台市  |  电话:0319—3163003  |  

Copyright © 2024 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授权使用


首页
分享
留言 搜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