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养牛挤奶的历史悠久,专用奶牛品种的培育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众所周知,荷斯坦牛是世界上产奶性能最好的奶牛品种,也是世界奶业发达国家的主要饲养品种,在我国,荷斯坦牛占我国奶牛养殖的85%以上。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有计划地开展杂交和横交,我国奶牛不断改良,1985年育成中国黑白花牛(后改名为中国荷斯坦牛)。 然而,对于生产性能优秀的荷斯坦牛,育种手段还能产生多大影响? 通过“种”进一步提高我国荷斯坦牛,乃至中国奶牛生产力的空间究竟有多大? 想要深入理解奶牛育种的“潜力”问题,我们可以从群体和个体两个层面着手。 一、我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的潜力巨大 目前,美国荷斯坦牛协会定期评选发布中等规模(500-2500头)的标杆牧场,每年4-6个,其中最优质的牧场胎次单产水平接近15吨,乳蛋白率和乳脂率均能保持在较好水平,体型外貌方面,绝大多数个体的体型总分都能达到85分以上,即优秀水平。 而目前,我国的成母牛平均单产为7-8吨,生产水平较高的牧场也只能达到11-12吨。 或许,人们会将上述的群体差异归因于饲料营养、牧场管理、疾病防控和气候环境等众多因素,但绝不能够忽视的,是“种”水平的差异。 事实上,中国许多优质牧场的单产也能够达到10吨以上,甚至冲刺15吨,全球各地优质牧场的生产性能数据足以证明,荷斯坦牛完全具备实现更高生产性能的遗传潜力。 二、同一群体内部的奶牛个体之间仍存在巨大差异 群体水平的对比无法剖分各因素的具体影响,而根据“同期同龄”原则进行个体层面的分析,则能更好地理解牛与牛之间在“种”水平上的差异。 这里有2个我国奶牛群的真实例子,可以进一步探讨牛群改良的“潜力”。 国内某牛场A,在采食相同饲料、接受相同管理的2、3胎母牛中,部分个体的胎次产量能够达到16-18吨,远高于该牧场的平均生产水平; 在宁夏某牧场B中,分析该场6760头荷斯坦牛每胎次的校正产奶量(胎次校正至1胎,泌乳天数校正至200天),该场中有75头牛能达到16.3吨以上、126头牛能达到14.4吨以上、306头牛能达到12.8吨以上,然而这些优秀个体仅占牛群规模的6.5%,个体差异巨大,牛群整齐度较差。
总而言之,通过了解群体层面和个体层面的差异,我们有理由相信: 我国奶牛生产力的遗传水平可以进一步提高,优质牛群产量可以达到 13 吨(头日产 45kg)甚至更高水平; 我国牛群内个体间的遗传水平差异较大,牛群整齐度差,群体遗传改良空间巨大; 必须长期坚持开展牛群遗传改良工作,以不断提高牛群生产力。 三、回顾我国奶牛育种的发展历程 上世纪70年代,我国分别以北京、上海为核心区域,先后成立了北方、南方黑白花奶牛育种科研协作组,首次实现了跨省区联合育种,也就是说,我国开展有计划的奶牛群体遗传改良已有40余年的历史。 中国荷斯坦牛育成之后,中国奶业协会、农业部先后制定并发布《全国联合奶牛群改良方案(1996年)》、《中国荷斯坦奶牛群体遗传改良方案(2003年)》、《中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2008—2020年)》。 |
上一篇:三元母猪留种需要注意的问题
下一篇:影响种鹅产蛋性能的五大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