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病。近几年,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和动物的频繁调运,我国布病防控形势日益严峻。疫苗免疫是我国布病一类地区控制该病的主要方法,但由于现有布病疫苗对人有一定的致病性,导致部分地区免疫实施效果不能有效保障。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通过多年实践,创新了一种经阴道途径免疫S2疫苗的新型布病免疫技术。该技术对羊免疫安全性高、抗体阳转率高,抗体持续期长于经口途径免疫。该免疫技术在辽宁省建昌县和葫芦岛市其他地区推广使用后,取得了较好的免疫保护效果,并有效降低了人间的布病感染率,是我国其他一类地区可参考的一种布病免疫新技术。 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须通报的动物疫病,目前在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流行。我国2008年新修订的《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将该病列为二类动物疫病,同时该病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35种法定传染病中的乙类传染病、我国“职业病防治法”中规定的细菌性职业病之一。当前,布病的流行情况在全球呈反弹趋势,并已成为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我国布病形势也十分严峻,由于我国牛羊养殖量快速增长、牛羊饲养场生物安全水平不高、市场交易频繁等因素,我国畜间布病发病区域不断扩大,牛羊感染数量不断增加。与此同时,我国人间布病疫情也同步快速增加,当前畜间和人间布病疫情均处于较严重的时期。 原农业部和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共同印发的《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2016—2020年)》中要求,一类地区(人间报告发病率超过1/100 000或畜间疫情未控制县数在30%以上的15个省、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采取以免疫接种为主的防控策略。种畜禁止免疫,实施监测净化;奶畜原则上不免疫,实施监测和扑杀为主的措施。目前,在我国使用的布病疫苗主要有A19,S2和M5(M5-90)三种。这三种疫苗均为减毒活疫苗,对人有一定的致病力,使用时都应该做好生物安全防护。A19疫苗主要通过肌肉注射的方式用于3—8月龄的犊牛免疫; S2疫苗可以通过口服、皮下或肌肉注射的方式用于牛、羊、猪的免疫;M5疫苗的毒力较强,可以通过皮下、滴鼻或口服的方式免疫羊,对3—8月龄的犊牛可通过皮下注射方式免疫。在这三种疫苗中,只有S2疫苗可以通过口服免疫途径用于怀孕动物,A19, M5疫苗或者肌肉注射S2疫苗都可能引起怀孕母畜的流产。基于不同疫苗的特点,建昌县探索了一种S2疫苗通过母羊阴道喷注的新型布病免疫技术。 1 建昌县的基本情况 建昌县隶属于辽宁省葫芦岛市,属于布病一类地区。全县有32个乡镇、276个村及5个社区,牛存栏46 224头,羊存栏159 900只,防疫员人员281名。畜间布病的流行情况比较严重,部分感染羊群流产比例高达55%。全县每年新增布病感染人数近100人,感染人中大部分有饲养羊牛史。 2 新型免疫技术的相关情况 2.1 阴道喷注免疫技术特点 为了提升羊的布病疫苗免疫效果,建昌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模仿布病自然感染途径,使用S2疫苗株对布病阴性的母羊进行阴道喷注免疫,并在多个羊群进行不同免疫剂量、不同免疫方法(肌肉注射、阴道喷注、口腔喷注、拌料、饮水等)的比较试验。经比较,阴道喷注的方法比S2疫苗的其他传统免疫方式具有明显优势;该方法可用于怀孕羊免疫,应激反应低,能够产生和肌肉注射同样高水平的抗体阳转率(一周后阳转率即可达到80%,使得通过抗体阳转率对布病免疫的覆盖度进行监测成为可能。而经口免疫途径(口腔喷注、拌料、饮水),抗体阳转率低(S2疫苗口服免疫4周抗体阳转率通常仅在30%左右)且饮水、拌料等方法还存在因动物饮水、采食量差异而引起免疫效果不均匀的缺点。值得注意的是,试验结果还表明阴道喷注的方法对于小尾寒羊也比较安全,不会产生明显的应激反应。同时,该方法也可用于奶牛的布病免疫。 2.2 免疫过程中的其他关键点 2.2.1 剔除阳性动物。免疫实施前对整个羊群进行血清学检测,剔除阳性动物,只对血清学阴性动物进行免疫。 2.2.2 充分消毒。动物免疫前和免疫结束后分别对羊场进行充分的喷雾消毒,最大程度减少因羊群躁动产生的气溶胶。 2.2.3 分群免疫。在免疫时将公羊和母羊分群,防止公羊躁动冲撞孕羊,造成其流产。对于公羊采用1/4口服剂量进行肌肉注射,同样可以产生高滴度的抗体水平。 2.2.4 做好个人生物安全防护。穿戴好口罩、护目镜、防护服、乳胶手套和鞋套等防护设备。 2.2.5 使用阴道喷注免疫器械进行免疫。为降低疫苗溶液泄露的风险,建议使用阴道喷注免疫器械进行免疫,以最大限度保障操作人员安全。该设备已于2016年3月份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2.2.6 服用抗生素。参与免疫的人员服用四环素类抗生素一周时间,进一步降低人员感染的可能性。 |
上一篇:您关心的非瘟疫苗到底有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