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细小病毒病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分布的病毒,近年来出现了新型的鸭细小病毒危害养鸭业,我国的多个省份也受到了鸭细小病毒的侵袭。该病容易导致僵鸭的出现,对养殖业经济效益的影响较大。因此,要加强对该病的预防,并在发病后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本文对鸭细小病毒病的防治措施进行了简单阐述。 1 鸭细小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 鸭细小病毒主要感染雏鸭,尤其是 10~25 日龄的雏鸭发病率最高。该病的发病率较高,死亡率较低,但是患病鸭有 60%会失去养殖价值,成为残鸭,严重的影响养殖的经济效益。患病鸭主要临床症状是生长发育缓慢、瘫痪等。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肠炎以及胸腺出血。此外,鸭细小病毒还会造成鸭的免疫抑制,影响免疫接种的效果,并且能够侵袭患病鸭的脑组织,这可能是导致患病鸭瘫痪的主要原因。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能够达到 40%~50%,对雏鸭饲养业的发展有严重的危害。该病仅能够感染纯种雏番鸭,对其他品种,如麻鸭、樱桃谷肉鸭、成年番鸭、杂交番鸭等不会发生感染。患病鸭能够通过粪便将病毒排出,污染环境、水源、饲料等,健康鸭通过消化道感染患病。 2 鸭细小病毒病的临床症状 该病的临床症状主要以喘气、脱水、腹泻、逐渐消瘦为主。具体表现可分为急性发病、亚急性发病以及慢性发病。 2.1 急性症状 急性发病的患病鸭通常为 7~14 日龄的雏鸭,表现为患病鸭精神萎靡不振、食欲降低、畏寒、脚软、不喜欢站立、呼吸急促,体重显著下降,粪便颜色呈灰白色或黄色。通常病程为 2~5d。患病鸭在死亡前会发生两脚麻痹、衰竭的情况。 2.2 亚急性症状 亚急性患病的通常是年龄较大的雏鸭,病症表现为精神萎靡、行走缓慢,粪便呈黄绿色或灰白色,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出现角弓反张以及瘫痪的症状。病程通常为 5~7d,少数患病鸭在治愈后会成为僵鸭,生长发育速度缓慢、体格小、消瘦、羽毛脱落等。2.3 慢性病症慢性发病的患病鸭会出现掉毛的现象,同时生长发育迟缓,大多数慢性发病的患病鸭会成为僵鸭。 3 鸭细小病毒病的病理变化 解剖患病鸭可见胰腺苍白、局部有充血症状、表面有灰白色的针尖状坏死,心脏颜色苍白、心肌松软,胆囊肿胀,肠黏膜充血及出血,呈卡他性炎症,特别是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区域的病变较为严重。大多数病例的小肠中下段膨大,颜色灰白色,质地僵硬,有明显的肠道阻塞现象。 4 鸭细小病毒病的防治措施分析 4.1 保证卫生清洁 对于鸭细小病毒病的预防,保证卫生清洁是基础,也是关键的预防环节。鸭舍内要定期消毒,孵化室使用的器具设施等在使用后要经过清洗消毒,种蛋在入孵前要先清除表面的污物,再使用0.1%苯扎溴铵溶液或用 50%癸甲溴铵溶液 3,000 倍液进行洗涤消毒,晾晒后放入孵化箱,入孵当天需要使用福尔马林进行熏蒸消毒。在每批鸭出栏后需要对鸭舍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毒,并晾晒后方可继续使用。 4.2 隔离措施 为了避免新生雏鸭被感染,在雏鸭出壳后需要隔离饲养 1 个月,避免其与新入孵的种蛋、未经免疫的种鸭以及青年鸭有所接触。对于疑似患病的鸭,需要严格执行隔离治疗措施,避免疾病的传播扩散。 4.3 加强检疫 检疫的过程中要严加监管,仔细查验各项检疫证明,禁止在疫区引进种蛋和种鸭,做好检疫措施对预防鸭细小病毒病有重要的意义。 4.4 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是预防鸭细小病毒病最简单有效的措施,雏鸭在出壳后 48h 内接种雏番鸭细小病毒病活疫苗 0.2mL,并隔离饲养一周[2]。对于受疾病威胁的鸭群及时进行免疫接种。对于已经发病的鸭,可以使用番鸭细小病毒抗血清或卵黄抗体进行紧急防控。紧急被动免疫对患病鸭群的早期治疗效果显著。在接种高免血清的时候,可以适当添加抗病毒药物或抗生素抑制继发和并发感染。 5 治疗方法 5.1 中药治疗 鸭细小病毒病中药治疗鸭细小病毒病已经在养殖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具体方剂可以参考如下配方:取板蓝根、黄连、黄芩各 800g,白头翁、黄柏、山栀子、穿心莲各 500g,金银花、地榆、甘草各 200g,煎煮后令患病鸭自由饮用,以上剂量适用于 1,500 只 3 周龄雏鸭的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提供适宜的饮用水,对于病情严重不能饮水的患病鸭使用注射器灌服,灌服剂量为每只患病鸭 3~5mL,间隔7~8h 灌服 1 次。以上方剂也可用于预防用药[3]。 5.2 西医治疗 鸭细小病毒在使用中药治疗鸭细小病毒的同时给予患病鸭西药,能够加强治疗效果,尤其是对已经感染发病的鸭,使用西医疗法是必要的。抗番鸭细小病毒鸭浆双抗血清的治疗效果显著,每只患病鸭注射 0.8mL,病情严重的患病鸭增加使用剂量至每只 1mL,间隔 4h,病情严重的患病鸭注射银黄注射液 1mL,2 次 /d,连续治疗 3d,能够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
上一篇:鸭黄病毒病的危害及预防
下一篇:鸡低温病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