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以来生猪市场在前三个季度经历了历史上最强劲的价格上涨,供需状况和行业环境也发生巨变,对于接下来第四季度的走势我们有如下判断:政策环境趋于宽松,复产活动逐渐活跃,但供应紧张的局面无法短期内改善,各种稳猪价的举措难以收到实效,年底之前猪价有望再创新高。 一、趋于宽松的产业政策环境 自8月末以来,为落实8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保障猪肉供应的会议精神,农业农村部会同各部委制定的各项扶持生猪产业的政策密集出台,预计在第四季度将全面落地和实施,其中重点包括:(1)扑杀补贴:年度结算调整为每半年结算,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下达后,县市在三个月内将补助资金给付到位;(2)贷款贴息:实施期限延长至2020年12月31日,贴息范围从采购饲料、种猪、仔猪等生产流动资金扩大到新建、改扩建猪场的建设资金;(3)生猪保险:将能繁母猪保额从1000-1200元增加至1500元、育肥猪保额从500-600元增加至800元,扩大育肥猪保险规模。政策实施期限自2019年5月1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4)生猪良种补贴:对购买使用良种猪精液进行补贴,每头能繁母猪年补贴额不超过40元;(5)养殖用地管理审批:生猪养殖用地作为设施农用地,按农用地管理,不需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在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前提下,合理安排生猪养殖用地空间,允许生猪养殖用地使用一般耕地,作为养殖用途不需耕地占补平衡;(6)规范禁养区管理:国家法律法规和地方法规之外的其他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不得作为禁养区划定依据,坚决、迅速取消超出法律法规的禁养规定和超划的禁养区,对违反法律法规限制养猪业发展和压减生猪产能的情况,立即进行整改;(7)信贷支持:选取辽宁省、河南省、广东省、重庆市开展土地经营权、养殖圈舍、大型养殖机械抵押贷款试点,积极稳妥推进银行业金融机构拓宽抵质押品范围,开展生猪活体抵押贷款试点,充分发挥银行信贷、保险保障、融资担保等多方合力,更好满足生猪产业融资需求。 截止10月初,已有河北、山东、湖南、四川等18个省份相继出台稳定恢复生猪生产的具体措施,其他13个省份也正在细化相关政策措施,与此同时,各省纷纷提出生猪生产规划目标或最低出栏量指标,并分解到各地市,其中调出省份中山东、湖南、湖北提出到2022年生猪净调出量分别达到420万头、800万头和1000万头,江西和河南则要求每年净调出量分别保持在1000万头和1700万头以上,调入省份中,浙江、江苏要求到2022年自给率达到70%以上,四川要求在2021年实现完全自给。由此可见,生猪产业政策环境正进入自2014年以来最宽松的时期,成为促进生猪生产恢复的重大利好,但是受生猪繁殖周期的限制,上述扶持政策要到2020年以后才能逐步见到实效,各地大力推进的保生产稳猪价举措也是远水不解近渴,甚至会对养殖户形成误导而集中出栏,第四季度生猪生产恢复的主要动力还是来自于超额利润驱动下的复产活动。 二、逐渐活跃的生猪复产行动 截止10月初,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超过30元/公斤,其中华南地区逼近35元/公斤,各地价格同比涨幅均在100%以上;二元后备母猪价格在4000-5000元/头,仔猪价格在1500-2000元/头,均为历史最高纪录。不断刷新历史新高的猪价带来了超额利润,按当前猪价推算,各养殖环节利润均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其中繁育利润方面,按母猪MSY指标=18计算,母猪年预期繁育利润平均超过12000元/头,仔猪繁育利润接近1000元/头。自繁自养利润方面,按出栏体重120公斤计算,利润超过2000元/头,如果出栏体重150公斤,则利润达到3000元/头,外购育肥利润方面,即便按仔猪采购成本2000元/头、出栏体重150公斤计算,利润仍在1500元/头左右。 超额利润的刺激迭加政策的远期利好,促使养殖场户补栏积极性开始恢复,从养殖规模上看,规模企业最先开始补栏,来自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的数据表明, 9550个年出栏5000头以上规模养猪场在8月份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分别下降0.3%和1.8%,明显小于全国总体降幅。大型养猪企业前期暂停的产能扩张计划已全面启动,仅在9月份开工建设的规模养殖项目就超过15个,可新增生猪出栏量500万头,如果加上签约但尚未动工项目,则超过1000万头。从母猪销售形势看,后备母猪销售量明显增加,据对100家重点种猪企业监测,8月份后备母猪销量环比增幅超过80%,订单已排至明年。从饲料生产形势看,据对全国饲料生产企业跟踪监测,8月份仔猪饲料产量146万吨,环比增长2.2%,为近5个月首次回升,意味着第四季度仔猪存栏有望回升。我们预计第四季度复产活动将从规模企业逐步向散户扩展,从种猪企业向育肥场扩展,从东北和华北地区(最先发病的地区,也最先开始恢复生产)向其他地区扩展,估计全国能繁母猪和生猪存栏见底回升的时间节点在2019年底或2020年初。 |
上一篇:鸡蛋价格波动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