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ASF)是养猪业的“头号杀手”,1921年于肯尼亚首次报道,距今已近100年。这百年期间,非洲猪瘟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在这期间,很多国家试图研发非洲猪瘟疫苗,最终皆告失败,目前为止仍然没有有效疫苗面世。 2018年8月我国出现首例非洲猪瘟疫情,此后半年时间内波及全国。因疫情扑杀猪只超过百万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 一、非洲猪瘟疫苗研发的难点 非洲猪瘟病毒(ASFV)是非洲猪瘟相关病毒科非洲猪瘟病毒属的唯一成员,也是唯一虫媒DNA病毒。它的基因组是约190 kb的双链线性DNA分子,可编码近200种蛋白。ASFV拥有庞大的基因组,超过一半的基因功能未知,已知基因的功能研究也十分薄弱,保护性抗原基因研究不足。ASFV本身生物学特性复杂,其基因型复杂多变,目前已鉴定出24种基因型。相对于其它DNA病毒来说,ASFV更容易变异,而且不同的基因型之间有一定差异。再加上研究非洲猪瘟疫苗的条件苛刻,费用高昂,也给科研带来难度。 在2019年7月4日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中,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表示,目前国际上没有任何一种非洲猪瘟的疫苗被批准上市。 二、各类型疫苗研制情况 自ASFV为世人所知以来,人们就没有停止过对其研究。国外科研机构曾尝试过制作ASFV灭活疫苗、弱毒疫苗、亚单位疫苗、核酸疫苗、病毒活载体疫苗、减毒活疫苗和基因缺失疫苗等各种类型疫苗。 灭活疫苗是最经典的疫苗研制方式,在非洲猪瘟发现之后即已开始研发,由于灭活疫苗本身的原因,很难刺激机体产生高水平的细胞免疫,研究发现,非洲猪瘟灭活疫苗免疫后可产生高效价的抗体,但很难检测到中和抗体的存在,迄今为止,采用多种传统方法制备的灭活疫苗均不能对强毒攻击提供有效的免疫保护。 弱毒疫苗存在安全隐患。研究证实非洲猪瘟病毒经细胞多次传代培养后可以使其毒力下降,但随着传代次数增加,在致病力下降的同时,免疫原性也随之下降。而且即使在保护性抗原、流行毒株、交叉免疫保护方面获得突破,在如何区别免疫猪和野毒感染猪、避免免疫毒株返强等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 亚单位疫苗、核酸疫苗及病毒活载体疫苗保护效力不尽人意。研究主要集中在P72、P54、P30三个蛋白,其中针对P72和P54的抗体可以阻止病毒吸附,针对P30的抗体可以阻止病毒内吞。目前的研究证实将这三个蛋白质作为ASFV亚单位疫苗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免疫猪只后不能提供100%免疫保护。最新的尝试是将ASF核酸疫苗(CD2v、p72、p17和p32)与亚单位疫苗(p15、p35、p54和p17)采用不同的组合进行免疫,结果仍不能提供有效的保护,并发现可能存在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 基因缺失疫苗方面存在残余毒力,相关安全性和稳定性还待进一步验证和完善。基因缺失疫苗虽然可以提供100%的保护,但仍存在一定的残余毒力,并存在毒力返强的潜在风险,免疫后可引起亚临床症状和病毒血症等安全性问题,其遗传稳定性也需进一步验证。 三、近期国外非洲猪瘟疫苗研究进展 2019年7月2日,越南农业与农村发展部部长阮春强表示,越南相关科学家已着力研究防治非洲猪瘟的疫苗并取得初步成果,已对病毒进行分离。越南农业学院已在实验室对该疫苗进行试验,并取得积极成果。该学院研究组已在兴安、河南和太平三省曾发现病猪的3个养猪户的养猪场试验疫苗。结果显示,被接种疫苗2个月后的18头母猪中的16头和15头肉猪没有出现异常,部分母猪已产仔。而没有接种疫苗的猪都感染非洲猪瘟并死亡。但在几天后的全球生猪产业大会上,越南方面表示疫苗的研发成本很高,加强国际间交流和合作或许能够更好地推进这项工作。 同月8日,美国辉宝动物保健公司宣布,在非洲猪瘟疫苗的研发上取得进展,正在申请专利保护。据说该公司进行疫苗研发过程中的这一重要步骤,涉及到一组“肽”的鉴定,这组肽显示出很强的潜力,可以被制成一种针对非洲猪瘟的疫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