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对畜产品的产量影响究竟有多大?武书庚介绍说,“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使用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的,一般比不使用的对照组,增产5%-25%。但有的产品过分夸大其作用,使得养殖户在行情好的时候,加大用量,反而对动物有害。” 得益于养殖业的发展,畜产品产量的快速增长,从偶尔“改善生活”到“质优价廉的日常食品”,但影响产量的不止是药物饲料添加剂,武书庚说,“产量的快速增长有很多因素,从育种到科学的营养配比,再到饲养环境的管理,都有重要的作用。促生长类药物添加剂只是影响产量的因素之一,它的主要作用是预防动物的应激反应,动物不生病、少生病,当然就长得好,产量自然也会高。但预防疾病不只有药物饲料添加剂一种方法,提升管理水平、使用药品都是可以的,只是不能继续在饲料中添加特定药品而已。” 对策:“禁抗”后替代方案是什么 药物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在预防养殖动物生病、提高产量等方面都曾有过重要作用,“禁抗”之后,如何应对动物疫病?武书庚说,“其实,替代方案是比较成熟的,主要是通过提升管理水平,尽可能消除疫病产生和传播的环境。” “动物传染病发生的基本要素有三个,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控制住这些,就可以最大程度减少疫病的发生。”武书庚说。 在控制传染源方面,有多种方法可以减少病原,武书庚说,“比如加强种苗健康、抗病育种的工作,加强种源的疫病净化,提升饲料熟化预制的工艺、提高饲喂水平等。” 控制传染源之后,则需要尽可能地切断传播途径,武书庚说,“这其中包括提升养殖场的生物安全措施,比如加强消毒、隔离、通风,科学处理粪污等。也就是改善农场环境,提升动物自身免疫能力,减少疾病传播的机会。” 对于疫病易感动物,则通过加强营养、预防接种等方式加以保护,武书庚说,“非抗菌物质作为与肠道微生物相互作用的替代物,包括酶制剂、益生元和益生菌或酸化饮食等,应得到更广泛的开发和应用。” 大型养殖场往往更容易传播疫病,因此,提升管理水平尤为重要,武书庚说,“实际上,药物饲料添加剂滥用,和管理水平低是有关系的,如果管理水平跟上,养殖场的环境、卫生等各种条件都比较好,本来就不应该也不需要总是用药。问题是,一些人不愿意花费更多的精力去提升管理水平,只好通过大量用药防止疫病的产生和传播。” 据了解,农业农村部目前正在组织团队启动《饲料替抗标准制定》工作,组织全国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相关专家和企业参与编写《饲用抗生素替代技术指南》,“制定指南也是期望为各种动物的养殖场户提供数套可选的、可操作的饲料替抗方案”,武书庚说。 借鉴:国外是如何“禁抗”的 半个多世纪中,药物饲料添加剂从应用,到逐渐退出,经历了一个轮回。 最早使用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的欧盟,也是最早开始禁止的,武书庚介绍说,“随着抗生素类促生长剂的广泛使用,药物残留和耐药性等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为此,1976年欧盟禁止在饲料中使用四环素类和青霉素类,自1986年以来,欧盟多个国家已相继禁用所有的促生长性抗生素。其中,瑞典于1986年第一个全面禁止在畜禽饲料中使用抗生素。” “禁抗”之后,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疫病高发、产量下滑等问题,武书庚说,“欧洲各国通过提升管理水平、开发利用非抗菌物质等方法,消极的影响被降到最低。积极的影响反而更明显,欧洲饲料中禁止添加抗菌促生长剂后,抗生素用量在瑞典、丹麦、挪威和芬兰分别减少了65%、47%、40%和27%,动物细菌抗生素耐药性的流行率也明显低于欧盟其他国家。同时,一些非抗菌物质,包括酶制剂、微生物制剂、酸化剂、寡糖、抗氧化剂等得到了更广泛的开发和应用。” 提升管理水平,开发替代产品等,都可以作为“禁抗”之后的替代方案,武书庚说,“农业农村部发布的药物饲料添加剂退出计划(征求意见稿)中显示,退出除中药外的所有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品种,对既有促生长又有防治用途的品种,修订产品质量标准,删除促生长用途,仅保留防治用途。并没有要求在动物养殖过程中全面禁止抗菌药的使用,也没有禁止兽药在商品饲料中添加使用,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但同时,必须认识到,我国的生猪和肉鸡养殖依然是中小规模占绝大比率,猪(鸡)舍设计的合理性、环境卫生状况以及管理水平等参差不齐,需要不断完善相配套的符合中国养殖现状的技术服务体系,确保不出现新的食品安全问题或者隐患。” |
下一篇:人民网:猪价为何抑制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