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蹄疫传播途径 (一)传播方式 口蹄疫病毒传播方式分为接触传播和空气传播,接触传播又可分为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常见而有效的传播途经是易感动物与发病动物直接接触。 1、接触传播 病毒通过直接接触受感染的动物,或者通过被污染的畜舍或运输牲畜的货车传播给易感染动物。直接接触主要发生在同群动物之间,包括圈舍、牧场、集贸市场、展销会和运输车辆中动物的直接接触,通过发病动物和易感动物直接接触而传播,母牛可以通过公牛精液传染上口蹄疫。 间接接触主要指媒介物机械性带毒所造成的传播,包括无生命的媒介物和有生命的媒介物。动物管理人(如农场工人)的外衣或皮肤,动物接触过的水,未煮过的食物碎屑以及含感染动物产品的饲料添加剂都可能是病毒的携带源。 无生命媒介物包括病毒污染的圈舍、场地、水源和草场以及设备、器具、草料、粪便、垃圾、饲养员的衣物等。畜产品包括病畜的肉、骨、鲜乳及乳制品、脏器、血、皮、毛、下水等,都是是无生命的媒介体,都可以传播病毒引起发病。英国从1939~1950年计有355次原始暴发,其中243次(69%)传染源是冻肉中的病毒。1958~1962年口蹄疫流行期,乌克兰的疫源约有36%的病例是由牛奶或肉食品加工企业的产品引起的。1924、1929年在美国暴发的口蹄疫,都发生在加利福尼亚州,且都是先从喂了船上的碎肉残羹的猪开始发病。 有生命的媒介物包括人和非易感动物(如鸟类、蚯蚓等)。人是传播本病的媒介之一,在如此众多的病毒携带者中,人的作用最重要。据报道,与病猪接触后28h的人鼻黏膜中分离到了口蹄疫病毒。由于病毒可在人鼻咽处存活,在衣服上可存活更长的时间,因此人在机械传播中充当了一个非常积极的角色。牧场的工作人员、看管病畜的饲养人员、到牧场参观访问的人员、人工授精技术人员及畜牧兽医人员等,他们与病畜接触后,在其衣服、鞋、帽、手和呼吸道等处带有来自病畜的病毒,这些带毒者可以携带病毒到任意距离的安全畜群。如1952年德国看护病畜的人去加拿大,结果将口蹄疫病毒带进该国。 在试验条件下,牛对牛的直接接触传播,其平均伏期为3.5d;羊对羊的平均伏期为2d;猪对猪的潜伏期为1到3d。牧场之间的直接接触传播,其潜伏期为2到14d。另一种直接传播途经是易感动物与来自发病动物的材料或产品的直接接触。例如,南非2000年和英国2001年口蹄疫暴发均源于给猪饲喂未经处理的带病毒食物。通过人、运输工具、污染物等,也会将病毒间接地传染给易感动物。例如,日本2000年口蹄疫暴发是由于给家畜饲喂了受污染的草料。此外,口蹄疫病毒还可通过空气间接地传染给易感动物。经不同感染途经引起牛、羊和猪发病的最小感染量见表4~7。表中的感染量为引发临床试验症状的最小感染量,用牛胸腺细胞测定的细胞半数感染量(TCID50)表示。表中的数据不是绝对值,而是基于不同试验得来的估计值)。 表1 不同动物的最小感染量(TCID50)
研究证明,野生动物、鸟类、啮齿类、猫、狗、吸血蝙蝠、昆虫等均可传播此病。通过与病畜接触或者与病毒污染物接触,携带病毒机械地将病毒传到易感动物中。1932年,Cameron提出蚯蚓可能是其他动物致病微生物的保存宿主。Dhennin等(1963)用含口蹄疫病毒的土壤感染蚯蚓,几天后将蚯蚓组织制成匀浆、接种牛舌,使牛发生口蹄疫症状。1987年一些学者证明O型和A型口蹄疫病毒在蚯蚓体内至少可存活7~8d,回归到仔猪和乳鼠体内能使仔猪发生口蹄疫和引起乳鼠死亡。证实了蚯蚓在口蹄疫病毒保存和传播上有一定的作用,并可充当口蹄疫病毒有生命的媒介物。 |
上一篇:上海市非洲猪瘟防控关键风险点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