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降低上海市非洲猪瘟(ASF)传入和发生风险,从养殖、流通、屠宰和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等环节,对上海市 ASF 防控关键风险点开展了分析评估,并提出针对性防控建议。分析表明:生物安全水平低的规模猪场、携带 ASF 病毒的猪肉及其制品,以及“屠宰场—规模场”和“无害化处理场—规模场”风险路径是当前上海市ASF 防控的关键风险点。为此提出了相应防控建议:强化疫情排查,落实疫情报告义务;加强各环节监测和风险管理;压实防疫主体责任,提升区域性生物安全水平,尝试建设无疫小区。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引起的家猪和野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以脾脏高度肿大、脏器组织出血、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为特征。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须通报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该病对养猪业危害极大,是全球养猪业的“头号杀手”。ASFV 基因组大,结构复杂,容易变异,导致疫苗研制难度大,目前无疫苗可用;病毒在环境、血液、粪便、肉制品和污染物中存活能力强;传染源多,传播方式复杂,感染途径广泛,感染后的潜伏期长,传播能力强。基于上述特点,ASF 难防、难控和难清除。 2018 年8月3日,我国发现首起 ASF 疫情。2018 年 11 月 16 日,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一生猪散养户排查出 ASF 疫情。上海市立即启动重大突发动物疫情应急响应,迅速采取封锁、扑杀、无害化处理和严格消毒等处置措施,对疫点、疫区生猪全部扑杀并作无害化处理,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没有造成扩散。为防止上海市再次传入和发生ASF 疫情,有必要查明ASFV 传入、传播和扩散的主要风险因素和风险路径,及早采取针对性风险管理措施。为此,对上海市 ASF 防控关键风险点开展了分析评估,以期为上海市 ASF 的早期发现和预防控制提供有力保障。 1 防控风险点 1.1 养殖环节 1.1.1 规模猪场 目前,上海市生猪饲养方式为规模化养殖场和种养结合家庭农场两种类型。生猪存栏共计 37.4 万头,其中规模场 36 家,存栏生猪34 万头,规模化养殖率在 90% 以上。但部分规模猪场仍存在防疫设施设备陈旧、场区布局不合理、防疫制度不健全、生物安全措施不严格等短板,因此规模场的主要风险点防控在于人流、车流、物流和猪流的严格控制,场内病毒循环的有效阻断以及售猪台和病死猪无害化收集点的科学设置等。 1.1.2 种养结合家庭农场 国外 ASF 疫情统计资料显示,家庭农场生物安全水平相对较低,是ASFV 侵袭的主要对象。而上海市松江区种养结合家庭农场主要采用“公司 + 农户”的全封闭经营模式,由“饲养 - 屠宰 - 销售”一体化的集团公司提供完整产业链的物流体系和管家型防疫管理(统一提供仔猪、饲料、疫苗和药物,统一收购,统一技术服务)。另外,生猪养殖在种养结合家庭农场的年收入中占比近 5 成,绝大部分农场主“视猪如命”,责任心较重,对集团公司制定的生物安全措施执行比较到位。从当前情况分析来看,种养结合家庭农场发生ASF疫情的风险在可控范围之内。 1.2 流通环节 1.2.1 猪肉及其制品 2018 年9月开始,上海市全面禁止外省市活猪供沪,但地产活猪的供应量(日均 1 500 头左右)远不能满足市民的消费需求,需从外省市大量购进猪胴体(白条肉)来保障市场供应。因ASFV 可在冷鲜肉、冻肉或者未完全煮熟的猪肉制品中存活数月,一旦污染猪肉及其制品,则会通过销售、泔水等途径向外传播,导致疫情发生。如果此环节的风险管理被忽视,那么极易造成疫情扩散。 1.2.2 饲料 上海市规模猪场饲用的玉米、豆粕和麸皮等原粮主要从外省市购入,而污染的饲料原粮、集装箱、运输车辆和人员具有较高的疫病传播风险。此外,血浆蛋白粉是动物血浆经喷雾干燥加工而成的蛋白质饲料,常见于规模猪场在早期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目前已在多家公司多批次猪血浆蛋白粉中检出 ASFV 核酸阳性,表明饲用血液制品存在传播 ASFV 的风险。通过饲料原料和饲用血液制品传播 ASF 疫情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应引起重视。 |
上一篇:家庭农场及散养户非瘟防控技术
下一篇:口蹄疫传播途径及易感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