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鸭坦布苏病毒(黄病毒) 本季度检出多例坦布苏病毒阳性病例,与之前报道的夏季是其高发时节有一定出入,除了虫媒传播外,鸭、鹅、鸡、鸽子以及野鸟都是其携带宿主,而且相关研究表明,坦布苏病毒在传播的过程当中,对蚊子或者其他各种禽类都有很强的适应性,肉鸭(樱桃谷鸭、番鸭、半番鸭)、麻鸭、种鸭、鹅都有所涉及。肉鸭的发病日龄集中在9—25日龄,表现为减料、精神不振、共济失调和软脚,剖检典型病例为胰腺密布白色坏死灶,继发大肠杆菌、霍乱、鸭疫里默式杆菌后会有较大伤亡;种鸭发病日龄集中在120-220日龄,开产前,病鸭表现为精神沉郁,扭脖、瘫痪等神经症状,死亡率不高,开产后产蛋率上不去(至多八成)或降蛋五成以上,产蛋质量差(沙壳、软壳蛋增多)。 E基因是坦布苏病毒粒子的主要表面蛋白,调节对细胞受体的识别以及膜融合,由于该基因是中和抗体的主要识别靶点,所以时常受到来自宿主免疫系统的压力,因此该基因的突变性也非常高。 中国疾控中心以1955年首次在马来西亚蚊子样本中分离的MM1775株为标准株,对中国及其东南亚分离株进行进化分析,结果表明这53株病毒分成了两个主要的分支:中国大陆分支以及东南亚分支。东南亚包括中国—缅甸—老挝交接处分离的黄病毒毒株E基因氨基酸序列与中国大陆分离株有6个位置出现差异,前者为E2 (N), E72 (P), E89 (D), E157 (V), E185 (A) 和E312 (A),后者为E2 (S), E72(S), E89 (E), E157 (A), E185 (T) 和 E312 (V),这表明坦布苏病毒经过将近80多年的进化而在东南亚和中国大陆形成的两大分支,前者更加适应于热带气候,而后者则适用于中国大陆的温带地区。 同时,东南亚和中国大陆的分离株E基因与标准株作对比,发现E156和E181处有明显不同,这两处位点的突变为该病毒远距离的传播提供了可能性。相关的研究表明,马来西亚、泰国和中国山东是坦布苏病毒的主要传播地,存在以下几种传播路径:①从马来西亚到泰国(1978);②从泰国到中国山东(2001);③ 从山东省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其次向北方以及中央腹地传播(2007—2012);④从泰国到中国云南省(2012);④从山东到广西(2013)。
图3. 东南亚地区、中国大陆坦布苏病毒传播路径 |
下一篇:2018年蛋鸡主要流行疫病大数据分析及2019年流行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