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据火腿肠市场绝对领先地位后,万隆又盯上了冷鲜肉市场。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很多地区依然沿袭几千年来传统的沿街串巷、“一把刀、一杆秤”设摊卖肉的营销模式,也没有知名肉类品牌。1999年,双汇率先引入中国第一条冷鲜肉生产线,通过包括生产、运输、销售、经营的全流程冷链,大力推广冷鲜肉的品牌化经营。同年,双汇第一家商业连锁店开业,翻开了中国肉类工业的新篇章。 万隆相信,科技创造价值。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既能保证产品质量,又能激发企业的创造性。到2003年,双汇年屠宰量突破500万头,营业收入突破100亿。 漯河市有沙河、澧河在此交汇,双汇品牌汲水得名。虽立身于小城,万隆和他的双汇从未丢弃过放眼全国、放眼国际的宽阔视野。“想要促进企业发展,实现规模化经营,我们必须引进外资、吸引内资、上市融资。”万隆说,这样的方针贯穿于双汇崛起的全过程。 早在1998年,双汇实业(现已更名为“双汇发展”)就在A股上市。有了外部资金助力,双汇逐渐走出河南,走向全国。2006年3月,双汇集团100%国有股权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正式挂牌转让,由高盛与鼎晖组成的罗特克斯公司成为最终的受让方。 三十多年来,包括香港华懋集团、美国杜邦等6个国家和地区的16家外商投资双汇,帮助双汇在资本化、规模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上越走越远。万隆谈到,“多年来我们合作地很好,这些公司没派过一个人参与我们的经营管理。正是这些资金支持,让双汇的工业和物流系统,从东北到华北、华中、华东、华南等布局了30多家工业基地和相配套的物流系统,除新疆、西藏以外,我们在全国都可以做到朝发夕至。” 畅未来:带领双汇“巨轮”轻装再战 万隆从不“小打小闹”,一次次大胆“吃螃蟹”,带领双汇这艘“巨轮”在越来越宽广的海域迎风破浪,扬帆挺进。 2013年9月,控股母公司双汇国际(现已更名“万洲国际”)以71亿美元收购全球最大的猪肉食品企业美国史密斯菲尔德,成为当时中国企业规模最大的赴美收购案。 自收购以来,“蛇吞象”“债务压垮双汇”等负面社会舆论不绝于耳。回头看,万隆说他心里一直都很有底气,“我们早就做了充分的价值论证和风险评估,相信中美协同效益一定能把这个项目做好。” 收购之后,双汇没有向美国派管理人员,只派了一名联络官负责联络沟通。万隆主张向史密斯菲尔德输入双汇的管理文化,比如推行预算管理,目标管理,建立日报、周报、月报等制度,强调在沟通中坚持“语言不通、目标一致”的原则。另外,他还倡导转变管理体制,把史密斯菲尔德由原来的公司制转换成事业部制,由多品牌向一个史密斯菲尔德品牌转变,旨在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经营效益。 这次收购给双汇这艘“商业巨轮”装上了加速器,万洲国际于2014年在香港上市,2016年冲进世界500强, 2017年正式进入香港恒生指数成份股,成为港股大蓝筹。“这四年我们清偿了并购时产生的50多亿美元国际银团贷款,现在我们终于可以轻装再出发了。”对未来,年近八旬的万隆眼中满怀期待。 今年8月,万隆的两个儿子万洪建、万宏伟相继进入公司的核心决策层,再次引发市场对双汇接班人的猜测。万隆表示,双汇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合理的用人机制,推行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三会一层”分权治理结构,经营层竞争上岗、优胜劣汰。 万隆相信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但接受采访时他再次表态,目前自己仍然没有退休计划,未来对双汇的管理和要求也不会松懈,尤其是在食品安全问题和品牌发展方面。 站在过去看未来,食品安全一直是悬在双汇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万隆表示,双汇将继续坚持“铁腕抓质量,铁心保安全”的安全理念,还将通过互联网,用信息化、智能化的手段确保食品安全。 三十多年沧桑巨变,小小的漯河肉联厂如今已经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猪肉食品企业,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万隆始终是那个不断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改革先锋。他表示,民营企业一定可以在党中央的政策领导下继续做大、做强,双汇未来将继续紧握历史新机遇,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的国产品牌。 |
下一篇:黄瑞森:致力智能化养殖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