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就是为农户提供补贴,我这次访学也专门问了这方面,短期补贴只在短期发挥作用。但是农民需要的是稳定持续的市场贸易,而不是政策的施舍。学者认为如果贸易战的冲突时间更长,可能会对农业部门甚至整个的经济有持久的伤害。 美国农户种植结构调整。种什么?减少大豆的种植。还有就是扩大出口,向欧盟和日本出口。我们要分析它的进口的潜力有多少?我认为它基本上是没有替代的国家,唯一的出路有两个。一个是中美的经济贸易恢复,第二是调整结构。 对国内的产业影响可控,并且可通过贸易转移效应拓展全球供应链。对美国大豆等农产品出口将逐步形成影响。这是我对未来趋势的判断。我认为如果中美贸易冲突常态化,恶化下去的话,对全球供应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我觉得对全球供应链的结构变化和体系重构带来机会。 70年代初期的时候,由于全球粮食市场受灾难性气侯的影响,价格暴涨,日本曾经出现了豆腐的骚动。而在这个同时,由于当时美国对苏联的粮食禁运,把周围自国家也包含进去了,包括日本。当时日本95%的进口大豆来自美国。日本那个时候发现,尽管日本是美国的盟国,日本的经济体制、安保体系都是美国设立的,但是还是要有自己的粮食安全体系。所以日本做了两件事,一个是海外农业结构的调整,过去他在美国投资的多,提升海外粮源掌控力。从70年代开始,日本通过对拉美等地区进行农业援助,发展同当地政府、农业组织、民众的友好合作关系,为日本企业、农业组织进军海外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二个是企业走出去,在农业基础比较发达的地区进行农业投资,尽可能多的掌握农业资源。 日本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结构,不仅仅是美国,美国很重要,大家都愿意和美国做生意,质量很好,很诚实,谁都不愿意打贸易战。现在问题是,现在出现了很大的变化,靠不住了。日本的经验应该更我们深刻的启示。 我不展开了,这是日本全农的海外农业投资布局,包括北美、南美、亚洲、非洲等地区,还有日本的三井物产的全球农业布局。 在这次贸易中,我们企业要深刻考虑这个问题,不能老是想着挣快钱,挣容易的钱,应该考虑推动全球供应链结构的重构,特别是美国给出了结构性调整的信号的话,我们觉得南美、黑海市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世界大豆进口,亚洲是最主要的消费市场,供应是南美、北美和洱海。从出口的视角看,进口视角主要是亚洲的国家。有两个数据可以证明,短期的效益会导致全球种植结构和供应链结构的变化,比如说巴西,在90年代初的时候,巴西的大豆出口不多,短短的20几年,现在的出口达到了2000多万吨,有一定的弹性。由于中国的进口的增长,拉动了美国和巴西的大豆生产和贸易, 所以只要市场很稳定,给出一个信号的话,我相信市场会做出反应。 我们做了一个模拟,除了南美和北美,黑海地方有比较大的潜力,成为我们下一步的重建供应链的一个很重要的基地。 我觉得应该利用这个机会,考虑到我们全球供应链的结构的调整和产业链基础的重构。这是我个人的建议或者是我研究的初步的成果,不一定正确,这是我向大家汇报的,谢谢大家。 |
上一篇:美国已停止向中国出口猪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