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动物传染病,以高热、网状内皮系统出血和高死亡率为特征。 二、非洲猪瘟的病原特征 非洲猪瘟的病原为非洲猪瘟病毒,属于非洲猪瘟病毒科非洲猪瘟病毒属。病毒粒子的直径为175-215 纳米,呈20 面体对称,有囊膜。基因组为双股线状DNA,大小170-190kb。在猪体内,非洲猪瘟病毒可在几种类型的细胞浆中,尤其是网状内皮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中复制。该病毒可在钝缘蜱中增殖,并使其成为主要的传播媒介。 本病毒能耐低温,但对高温较敏感,60℃20 分钟、55℃30分钟均可灭活。能在范围很广的pH 值中存活,在pH<3.9 或pH>11.5 的无血清介质中能被灭活。对乙醚、氯仿敏感。8‰的氢氧化钠30 分钟,含2.3%有效氯的次氯酸盐30 分钟,3‰福尔马林30 分钟,3%邻苯基苯酚和碘混合物均可灭活该病毒。在血液、粪便、组织及鲜肉和腌制干肉制品中存活很长时间。 三、非洲猪瘟的易感动物 非洲猪瘟病毒可感染所有猪科动物,家猪和野猪都易感,无明显的品种、年龄、性别差别。对人无致病性,不是人畜共患病。 四、非洲猪瘟的传染源 病猪、康复猪和隐性感染猪为主要传染原,野猪和软蜱是非洲猪瘟病毒的储存宿主。病猪在发热前1~2 天就可排毒,尤其从鼻咽部排毒。隐性带毒猪、康复猪可终生带毒。病毒分布于急性型病猪的各种组织、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 五、非洲猪瘟的传播方式 传播途径为经口和上呼吸道感染,短距离内可发生空气传播。健康猪与病猪直接接触可被传染。或通过饲喂污染的饲料、泔水、剩菜及肉屑;生物媒介(钝缘软蜱);污染的栏舍、车辆、器具、衣物等间接传染。 国际航空/轮船食物垃圾、走私猪和相关动物产品、过境人员夹带肉类等是国外疫情传入高风险途径。 家猪放养自由采食、与野猪接触、养殖密度大、调运频繁、饲喂不经高温泔水和生物安全措施不严等也可造成疫情传播。 吸血昆虫如蚊虫,叮咬病毒血症猪后,再叮咬未感染猪,可在猪群中机械性传播该病。 六、非洲猪瘟的临床表现 非洲猪瘟潜伏期因毒株、宿主和感染途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OIE 《陆生动物卫生法典》规定,家猪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的潜伏期为15天。 不同毒株致病性有所差异。一般根据病毒毒力和感染性分为三种类型:即高感染性强毒力毒株,该型可导致猪在4~10天内100%死亡,高感染性中等毒力毒株,该型可造成的病死率一般为30%~50%,低感染性低毒力毒株,该型仅引起少量猪死亡。 家猪感染非洲猪瘟病毒后的病理变化以及流行病学特点类似于急性猪瘟,但更为急剧。 最急性型:无明显临床症状突然死亡。 急性型:体温可高达42℃,沉郁,厌食,耳、四肢、腹部皮肤有出血点,可视黏膜潮红、发绀。眼、鼻有黏液脓性分泌物;呕吐;便秘,粪便表面有血液和黏液覆盖;或腹泻,粪便带血。共济失调或步态僵直,呼吸困难,病程延长则出现其他神经症状。妊娠母猪流产。病死率高达100%。病程4~10天。 亚急性型:症状与急性相同,但病情较轻,病死率较低。体温波动无规律,一般高于40.5℃。仔猪病死率较高。病程5~30天。 慢性型:波状热,呼吸困难,湿咳。消瘦或发育迟缓,体弱,毛色暗淡。关节肿胀,皮肤溃疡。死亡率低。病程2~15个月。 七、非洲猪瘟的主要病理变化 急性病例的特征性病理变化是全身各脏器有严重的出血,特别是淋巴结出血最为明显。眼观,结膜充血、发绀,并有少数出血点。耳、鼻盘、四肢末端、会阴、胸腹侧及腋下皮肤有出血紫斑。皮肤见小出血点,出血点中央暗红,边缘色淡。 浆膜表面充血、出血,肾脏出血,严重时肾脏表面布满出血斑点。肺脏表面有出血点,心内膜和心外膜有大量出血点,胃、肠道粘膜弥漫性出血。胆囊、膀胱出血。肺脏肿大,切面流出泡沫性液体,气管内有血性泡沫样粘液。脾脏肿大,易碎,呈暗红色至黑色,表面有出血点,边缘钝圆,有时出现边缘梗死。颌下淋巴结、腹腔淋巴结肿大,严重出血。胆囊充盈胆汁,其浆膜与粘膜出血,胆囊壁水肿,呈胶胨样增厚。 八、非洲猪瘟如何临床诊断 非洲猪瘟临床症状与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疫病很相似,因此必须用实验室方法才能鉴别。现场如果发现符合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特点,尸体解剖的猪出现脾和淋巴结严重充血,形如血肿,则可怀疑为非洲猪瘟。 |
上一篇:猪脐疝的防治
下一篇: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