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网摘

论正确的做事

日期:07-15 作者:李军兴- 小 + 大

人一生要面对许多事情,特别是在有突发事件来临,自己必须独立承担大任时候。就象西汉刘彻,要提前成年,以接住父亲抛下的重担,无法有半毫的推避。既使是平民百姓,也有自已及家庭无法推拖的事物。现代社会,是一大群人跟着少数人干事,“跟着”固然心轻,极少负决策之责,但总有涉及职责业务和个人事项必须决断的事情,面对叉路口,向左还是向右?若推敲古人谚语:“听其言观其行”,不能直接理解为观剧看戏,或者践诺与否,其深刻含义,似应该通过做事了解主角的言行效用,以及从中透出的能力水平。理有所至,事有必然,愚者昧于眼前,而智者察于未萌,历观古今,有满目凶险之途,因得法而通达,而毕举功垂之业,因失策而崩摧。凡事皆由人做,而事也在人为,故必须从事与人二方面条缕究察,融汇合和,方为正确的做事之道。

一、客观性:正确做事的本质要求

所有的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做事的客观要求,无疑来自于事物自身的客观本性。换句话说,人们做出的事情的最终结果,有一个无法改变却始终存在的特性:与预期相符的物质标的,或者与之相侔的利益和价值。譬若农夫耕耘,要归于收成;投入资本,要有实际的收益等,舍弃了或不是这个目的,若非做秀,即为枉做。我们不妨把做事当作“一”,按照“一分为二”的逻辑,窃以为正确做事的两大支柱值得详审细查,方为完整。

首要之处,是宏察事物本身及其发展过程的客观性。如果把“做事情”作为一个概念,它的属性是清晰而明确的:把客观存在的一种或几种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状态(包括它的性质和外在形状),或者把特定标的物,转运到另一个地点,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这些物什和人们的需求,都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历史上总有一些执拗的聪明人,认为所有自已看不见东西,都是不存在的。这种把能否被感知,来判断世界本原的理论,一般归究于唯心主义类别。这个划分是否妥当,有商榷之处,说到底它是与认识论混淆了,但生活中按照这种观念行事的人,无疑是掩目捕雀,甚至象驼鸟和乌龟,把头藏起来,就认为危险远离。所以物质的客观性,无论是生活常识还是学术抽象,喊破了喉咙,亦是不容置疑的。  如果说,外物的客观性受到了较多的关注和重视,而人性的客观性,在我们这个国度,却很少提及,甚为奇怪。

人,无疑是世界上最高级的动物,人的高级,从生物学上讲,在于大脑的比重,大大高于其他动物,故而智力发达。惟其如此,孕育了远比其它动物复杂的多的性情,统称为人性。人性是人的心智对外界的反映方式的综合,其复杂程度无与伦比。之所以复杂,主要是人作为社会化的动物,它涵盖了动物本能和社会性两个部分,人的生物需求,是人性中最基层的部分,如衣食需求,在此基础上的七情六欲,以及适用社会性的道德规范类,是与社会群体意识相捋的表现,或者说在本能需求之上,发自心底的多层包装外壳,这些包装,被列入“文明”的范畴。这些文明的形式(虽然千差万别),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是指人性的客观。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抽象的人性确实是存在的,硬把一般的人性源于阶层进行分类,似属牵强。古今中外,成功的做大事的人,都是熟谙人性,亦是善于把握人性的人,进而巧妙的团结内部,瓦解对手。所以知人善任之“明”,主要喻此,而不是完全以出身分析。

以上两项,是做事之基,如人歩行,双脚并用方能成功。故察之愈深,执之愈厚,途程愈顺,反之非滞则跛,容不得丝毫马虎。

二、接近客观:想说爱你不容易

就目前揭示的知识来看,似乎只有人类才能对我们生存的自然和社会,包括其过去和未来,有如此系统和深刻的考察。这是千百年来一大群聪明绝顶的人,孜孜以求、探究和发展的结果。这个结果和过程,还提示出两个基本的结论:客观性只存在人类认知的表象中,同时这个表象因新发现而被不断修正,一直处于变动状态,与那个客观事实存在相当的距离。

没有人能证明,鸿雁拥有了完整的空气动力学理论,才完成令人惊异的远程飞行,它们似乎一直靠遗传而发挥本能。人类却能突破本能的桎梏,发挥大脑的思维优势,把空气动力提炼成理论,我愿意把这些理论认识叫作表象,主要缘于这些认识,是对客体的描述,与实际本身不是一回事。尽管有些描述已“非常精确”。

总的来说,人类对自已以外的事物的描述,有相当的一致性趋向。比如一座山,一条河,甚至一种现象。但对人类自身的活动,却有相当的认识分歧,比如对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评价起来千差万别,褒贬不一。有的支持,有的观望,有的还反对。这种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不能简单称为偶然的原因,仍然有深刻的人性的机理作用。

西方许多活跃的思想家,专门研究人性,揭秘人性的各个方面,加以分类研究,形成了许多流派。有的不辞纷烦,几十年盯住一个目标,探查和统计人类性格情绪的生物原因,企图解释人性的本质。这种形而上学的方式,有时得出的结论令人捧腹,难以理喻,但有的很有价值,如弗洛伊德,用性来解释人性的许多问题,治疗精神方面的疾病,竞也成为著名的哲学派别。

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确实虚弱的狠。由于传统的影响,国人不屑于探讨人性,至今所论,大都来源于西方的滞后几十年的资料,包括他们的方法和结论。对于这些本人无可置喙,但以中国历史之悠久,人庶之繁盛,对于人性的探究只能是舶来品吗?中华民族无疑具有异于他邦的秉性,他山之石,融汇消化也可以攻玉。

上一篇:高僧对世俗问题的妙答

下一篇:在岁月中修养自己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地址:河北省邢台市  |  电话:0319—3163003  |  

Copyright © 2024 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授权使用


首页
分享
留言 搜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