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目前,塞内卡病毒已有一定比例流行。而据业内专家表示,实际流行情况可能要比文章报道严重。 尽管塞内卡病毒的危害性没有口蹄疫高,但其危害也不容忽视。对养猪人来说,与切身利益最相关的莫过于其与口蹄疫的鉴别诊断,以及类似水泡性疾病的处置、防控方法。 塞内卡病毒已有一定比例流行,猪场发生水泡性症状应及时送检、综合处置 6月20日,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关于做好塞内卡病毒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引起了业界对塞内卡病毒病的关注。 我国最早于2015年3月报道了广东发生的塞内卡病毒导致猪水疱性疾病。此后至今,该病一直在不同猪场有出现。但作为一种外来疾病,在早期国内只有研究机构对其有所关注,而猪场本身对其并不了解,加上与口蹄疫极为相似的临床症状,塞内卡病毒病往往被误判为口蹄疫。 关于塞内卡病毒,当前无疫苗防控,其可造成的具体危害还有待深入研究。而当前对养猪人来说,与切身利益最相关的莫过于其与口蹄疫的鉴别诊断,以及类似水泡性疾病的处置、防控方法。 目前塞内卡病毒在我国有一定范围和比例流行 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博士生导师贺东生教授告诉记者:回顾性病料检测表明2014年后在广东、广西、福建、湖北、新疆等多省集团化猪场、规模化和家庭农场中都检测到塞内卡病毒,在急性发病猪中分离到了10株病毒。各猪场的水泡性症状猪群中目前有一定流行比例,“有单纯由塞内卡病毒引起的症状,也有与口蹄疫混合感染引起的。毒力之间也有很大差别。”且在无症状的猪群中,尤其是曾经发生过塞内卡病毒感染的猪场,也有抗原检出。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牛羊传染病研究创新团队首席于力研究员告诉记者,在我国,塞内卡病毒病由南至北均有发生,“广东、湖北、河南、福建、黑龙江等省份均有相关文章发表。”并且于力估计,“实际流行情况可能要比文章报道严重。”这是因为,塞内卡病毒引起的鼻吻、蹄冠部出现水泡性病变与口蹄疫极为相似,临床上难以鉴别诊断,可能导致曾经发生过的此类症状被误诊为口蹄疫或者猪水泡病等。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卫生(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向华则表示,通过对一些保留血清样本的检测发现,实际上在早些年很多省份血清中就已经出现塞内卡病毒抗体,说明那时猪群中就已经有过该病毒的流行。 据悉,塞内卡病毒病最早于2007年在美国确诊,此后的十年里,美洲陆续报道了塞内卡病毒引起猪水疱性疾病的案例。美国、巴西、加拿大于2014、2015年均有暴发。该病不久后便传入我国,向华认为可能与对该病不甚了解,引种时忽视其检测有关。 塞内卡病毒也有不同的毒株,向华告诉记者,仅在华南地区就已经分离出了4-5株不同序列的毒株。通过许多学者对塞内卡病毒分离毒株的对比、分析,发现该病可能是分批次传入中国。 发病症状较与口蹄疫类似但程度较弱,不同毒株间致病力有差异记者采访了解到,塞内卡病毒病的潜伏期与口蹄疫类似只有2-3天,临床症状也与口蹄疫基本一致,外观观察无法分辨。其发病率和致病性较口蹄疫低,病程较短,10天左右可平息。 “也有研究认为,塞内卡病毒只是表面上症状与口蹄疫一致,但实际上是一个多系统疾病。还有研究显示塞内卡病毒会引起小猪腹泻,但我们的塞内卡病毒人工感染试验表明发生腹泻猪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临床上观察到的腹泻是否由混合感染引起还有待证实。”于力说。 贺东生告诉记者,对猪场来说塞内卡病毒带来的最大问题是发病以后引起整个猪群发热、不吃料。对母猪来说则是产奶减少甚至停止、饿死乳猪。对种猪来说该病造成的蹄部溃烂、肿大、瘢痕,严重影响销售! 贺东生表示单纯因塞内卡病毒病感染导致的猪的死亡比例还不高,在10%左右。但如果存在混合感染,那么死亡率可以达到40%。 专家认为现在观察到的不同阶段发病猪群里,母猪和中大猪较多发,母猪的发病率可以达到100%;乳猪在哺乳阶段易发生感染;小猪感染后引起心肌炎,可导致小猪死亡,同时也会导致腹泻加重;小猪感染死亡率最高。 目前关于塞内卡病毒引起猪只死亡均为猪场现场的观察数据,实验室条件下暂未能复制临床中的发病致死现象。“也许是毒株的毒力不同所致,国内有些人工接种致病实验只有部分猪发病,而我们的分离毒株人工接种猪100%典型发病、但在7天观察期内没有死亡。”于力说。“不同分离毒株的致病性有很大的不同。” 塞内卡病毒可水平传播,目前未证实可垂直传播塞内卡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或者间接接触如运输工具、饲料、饮水、消化道等进行水平传播。 此外,贺东生还认为因其感染与口蹄疫具有相似性,传播方式参考口蹄疫,或还可通过口沫、气溶胶等进行长距离传播,传染性较强。 目前还没有证据证明塞内卡病毒具有垂直传播的可能性。但其可以通过水平传播由大猪传染给小猪,从而在猪群中持续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