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汉江平原,到处绿绿葱葱。在湖北省沙洋县李市镇的一个村庄里,一阵微风略过,麦香沁人心脾。远远望去,一排排蔚蓝的建筑物镶嵌在麦田里格外醒目,走进一看,院内绿树成荫,道间姹紫嫣红。如果没人介绍,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个猪场。 猪场的主人叫董立平,人称“老董”。初见老董,他正舞动着铲车忙着装卸沙子。“听介绍,这猪场没建几年,怎么全都拆了?”“2013年建成的,满打满算才5年。拆这个猪场会损失100万元左右,但我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随后,老董开始介绍起事情的来龙去脉。 房前屋后养殖深受其害 1999年,40岁出头的老董在房前屋后搭起了猪舍,开始养猪。从起初的10头做起,老董不断扩大规模,逐渐将规模稳定在300头左右。 钱虽然赚了不少,但烦恼也随之来了。猪吃食、打斗的噪声暂且不算,光是猪粪猪尿的臭味就令人作呕。特别是到了夏天或阴雨天,苍蝇到处飞、虫蛆四处爬,逢年过节都没有亲戚朋友上门来。 难道每个猪场都是这样吗?一次偶尔的机会,老董到沙洋县畜牧兽医局去办事,偶然听到专家关于养殖污染整治与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技术讲解,心中豁然开朗。 不到一周,老董和妻子就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房前屋后的猪舍全部拆了,到3公里外的自家责任田建新场。 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说老董这是浪费钱。但老董认准了“想要长期发展,必须环保达标”的道理。说干就干,他愣是举债近百万元建起了当时周边最“牛”的猪场,还修建了污水沟、三级沉淀池等粪污处理设施。 刚建五年的猪舍又拆了 2013年5月,新猪场投产后,老董夫妇除了给猪喂食,就是忙着清粪、收粪、拖粪。 虽然辛苦,但几年下来,还是赚了不少。2016年的一场大水,猪场被淹,所有粪污四溢横流,连猪场办公区的客厅里都是猪粪。如何治污,再次成了老董的一块心病。 2017年,沙洋县启动畜禽养殖污染集中整治,拆除了20家禁养区养殖场、督促整改不达标养殖场217家。县、镇畜牧部门也多次入户宣传政策、指导工艺。 老董一边听着怎么办,一边想着怎么干。各级政府铁腕治污的决心,更加坚定了老董改造猪舍的决定。 为了学习先进治污经验和模式,老董除了参加县里、镇里组织的技术培训之外,还到广西、山东等地考察,半年时间跑了4省13个县市。 2017年底,他趁着猪价下跌的空当,一面淘汰母猪、出栏肥猪,一面申请贷款、请工备料。2018年春节刚过,新猪场就开工了。目前,10栋猪舍主体工程已改建完了,正在建设650平方米异位发酵床,预计6月底可投产。 “为了防止粪污向地下渗透,发酵床的底部有近40公分厚,光水泥砂浆就用了30多吨。”旁边的技术员介绍。 生猪住楼房生态又环保 说起治污工艺,老董侃侃而谈。“治污必须做到环环相扣,首先,要做到雨污分离;其次,要有个防雨防漏防渗的积粪池;最后,建个发酵床做有机肥。” “这个猪舍怎么是两层的啊?” “上面养猪,猪的粪尿可以通过漏缝板自然落到下面2米多高的积粪池里,既节约了土地,又做到了粪不外露,而且还不用担心猪场会被雨水浸漫了,是不是一举多得。”老董一脸得意。“猪舍实行全封闭管理,能够自动控温、控湿和喂料,虽然造价比一般的猪舍要高30%~40%,但一次投入,多年受益”。沙洋县畜牧兽医局副局长李志强介绍。 今年3月份,沙洋县曾组织到外地学习防尘除臭设备技术,老董一回来,就用上了。沙洋县畜牧兽医局局长刘丽君指着猪舍上空的两排细管介绍,里面加入了水、消毒剂和除臭剂,除了能够消毒降温外,还可以通过喷雾将粉尘和臭气压下来。少量外泄臭气可以通过养殖场的林木吸纳。“防尘除臭与林木结合技术,是今年县里重点推广的治污工艺之一。” “猪场投资这么大,有压力吗?”“不就是贷了200多万元吗?我们两口子加上儿子三个人,每年养8000头猪,市场稳定的话三四年就赚回来了,再说,利用发酵技术可以将粪污变成有机肥卖给别人养蚯蚓、种蔬菜,每年又可以多赚二十万元呢。以后我还要学习用猪粪养黑水虻、养蚯蚓等生态养殖技术。”对于未来,老董信心十足。 |
上一篇:兰进京:千万身家小伙返乡当羊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