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岁那年,马宁宁就入选了第二批“千人计划”,也是第一批认定的海外归国高层次人才,并在生物制药领域取得诸多成就。如今,他是沈阳药科大学特聘教授,在学校从事生物制药工程技术和创新抗体药物研究。在将生物技术用于人用生物制品研究的同时,马宁宁也注意到生物技术在兽用生物制品上的潜力。在加入沈阳药科大学之前,他就作为合伙人,引入风险投资,先后创办了壹生科(深圳)有限公司和北京鼎持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希望能利用生物工程这把“利剑”,在兽药领域再造一个“传奇”。 勤学为药品上市提供新途径 马宁宁本科学的是无机化工专业,这个听起来陌生的专业被他解释为“其实就是怎么生产化肥的”。“后来很多同学真的是去了化工厂。”马宁宁回忆说。 大学毕业后,赶上最后一次国家包分配双向选择。内心确实挺纠结的,一波波的出国潮冲击着马宁宁的内心。“中国和美国在当时科学和技术水平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应该到美国继续学习。”马宁宁这么想。 1997年,马宁宁申请到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全额奖学金,踏出国门赴美留学。当时感觉就像人生的第二次高考一样,这次选择也成为马宁宁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在美国,他开始接受完全不同的教育体系,个人能力和眼界在这个阶段也有了很大的突破和提高。 “走出去才发现国外的教育体系和国内确实不同。”虽然没有生物学背景,但是美国开放的教育体系,让马宁宁可以徜徉于生物学的海洋。“学校所有的课程,只要是相关专业都可以去申请。”马宁宁说。他在国外学的是生物化工专业,像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分子遗传学等课程都可以跨学院选修。 学习期间,这所综合性大学为马宁宁提供了非常多的课程,想学哪方面课程,都可以得到专业的教育。“因为完全没有基础,很多生物学的课程只能从头学起。”马宁宁笑着说。系统的课程设置,让马宁宁很快就了解到这门课程的基础是哪些,先选什么课程,再选什么课程,让学习变得事半功倍。 就这样,马宁宁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工系念了五年生物化工博士。这期间,马宁宁研究的重要方向是如何实现大规模生物制药,这是当时生物制药产业极度关注的关键技术,因为药品在研发上市过程中必须经过大规模放大环节,在博士学习期间,他还参与了美国默克制药公司的疫苗大规模放大研究项目。 博学成就知名公司最高奖项 产学研的密切结合,让马宁宁顺利地实现了所学即所用。迈出校门就跨入了全球最大的生物制药企业——辉瑞公司的大门。“那个时候已经有很多生物医药企业在向生物制药方向转型,辉瑞当时刚开始为大规模产业化做准备,着手建设中试生产线。”马宁宁说。到辉瑞后,他主要负责工艺开发和中试生产阶段的反应器放大。 药品要上市就必须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这就需要实现三点:一是做出工程细胞株的效率要高;二是培养液要提供足够的营养,生产出足够的蛋白;三是要实现大规模生产。 马宁宁在细胞培养的研发环节不断尝试突破。培养细胞的最早工艺需要加血清,但是血清里可能有病原微生物,风险大,研发人员常用大豆水解物替代,将其中复杂的成分作为添加物放在工艺里,但是这些添加物的成分是什么,每种成分要添加多少并不明晰。经过多次实验,马宁宁终于明确了添加物中的化学成分,用小分子化合物替代了大豆水解物,使得整个技术在可控性上有了质的飞跃。 在辉瑞工作期间,马宁宁还主持开发了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哺乳动物细胞培养工艺,抗体和重组蛋白产量较原工艺提高1~2倍,生产成本降低达50%,新工艺先后应用于辉瑞十几个抗体药物的开发。 凭借突出的业绩,马宁宁获得辉瑞全球研发最高奖项“成就奖”,他也是此奖项最年轻的获得者之一。 “学习期间,基础知识的广泛涉猎,才能在面对问题时有综合的解决方案。”马宁宁说,这些基础知识在后来的工作中都派上了大用场。 发力兽药研发技术新突破 2009年6月回国后,马宁宁承担多项国家“新药创制”和“863”重大专项,参与多个生物药物的开发,其中凝血八因子的开发突破了限制我国20余年的生产技术难关。 马宁宁喜欢探索未知,自称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的他,2014年加入沈阳药科大学,继续创新人用生物药物的研究。他于2013年创立自己的公司,致力于全系列无血清培养基的研发生产,以及兽用疫苗生产技术的开发。 “人用和兽用生物制品的研发是相通的。”马宁宁说,“但也有很大区别,人是以治疗为主,而动物则以预防为主。”在中国,动物疫苗生产规模大概是人用疫苗生产规模的10倍。 马宁宁以多年的科研积累为基础,在原北京兽药厂研发总监郑杰博士带领下,领导北京鼎持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瞄准兽用生物制品升级换代,开发了一系列“全悬”动物疫苗生产技术,也开发了与之配套的全系列无血清全悬细胞培养基。他认为,兽用生物制品将与人用生物制品一样,从简单的转瓶生产向大规模悬浮生产升级,从而提高效率和质量。 该公司研发中心在风险投资的支撑下,拥有近40名研发人员,成功实现了多种动物疫苗生产用细胞的悬浮驯化及其相应培养基的研发,并建立了无血清全悬浮进行病毒扩增的工艺及中试放大工艺。采用新技术得到的病毒滴度、抗原免疫原性及动物保护率均优于传统工艺。 马宁宁透露,该公司已与国内相关兽用生物制药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兽用生物制品研究前景广阔,将迎来一个质量提升和产品升级爆发期。”马宁宁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