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播迅速和高度致死的接触性传染病,具有传播快、发病急和死亡率高的特点,主要侵害 3周龄以内的雏鸭。 7 日龄内雏鸭一旦感染该病死亡率高达 85%—90%,具有较大的危害性,易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严重影响养鸭业的健康发展, 因此,掌握该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对于疫病的诊断和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感染 3周龄以内雏鸭,成年鸭有抵抗力。病鸭和带毒鸭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健康雏鸭。鸭舍潮湿,饲喂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饲料,养殖密度过大,饲养管理不良,均可诱发本病。孵化雏鸭的季节是本病高发期,一旦暴发本病,在雏鸭群中传播很快。不同日龄的雏鸭死亡率差别较大,随着日龄的增加,雏鸭机体的免疫机能增强,死亡率下降。该病多与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曲霉菌、鸭疫里默氏杆菌以及黄病毒等混合或继发感染。 2 临床症状 患病雏鸭多为突然发病,离群、精神萎靡,眼睛半睁半闭,表现嗜眠状态,脚软站立不稳,缩颈拱背,伴有严重肠炎症状,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泻,排菜绿色或白色液状稀粪, 泄殖腔常带有粪便。 发病中后期出现呼吸道感染,运动失调,食欲废绝,群体表现畏寒、扎堆,发病严重者有强烈腹泻,机体极度消瘦,严重脱水,死前呈角弓反张。也有不少病鸭出现流泪、单眼或双眼失明。病鸭生长发育严重受阻,加强饲养,也达不到上市标准。此外有的病鸭突然倒地死亡,生前没有任何临床症状表现。 3 病毒的流行趋势及免疫 DHV分为Ⅰ、Ⅱ、Ⅲ三个血清型, 血清型没有相互的交叉保护和相互的交叉中和作用,我国流行的主要是DHV-Ⅰ型,随着Ⅰ型鸭肝炎疫苗和高免卵黄抗体的应用,使本病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很好的控制,但是近年来在北京和两广等地接种过Ⅰ型鸭肝炎疫苗或高免血清的鸭群仍发生鸭肝炎,死亡率为20%-80%不等,从死亡病鸭中分离到与Ⅰ型鸭肝炎病毒无血清型交叉反应的新血清型鸭肝炎病毒,经序列比对分析,该病毒归属于Ⅲ型鸭肝炎,目前该血清型病毒感染在全国许多省份都被分离到,也呈流行态势,从死亡病鸭中分离到与Ⅰ型鸭肝炎病毒无血清型交叉反应的病毒,经序列比对分析,该病毒归属于Ⅲ型鸭肝炎,目前该血清型病毒感染在全国许多省份都被分离到,呈流行态势。 4 疾病预防 免疫疫苗是预防鸭病毒性肝炎的主要措施,是易感鸭群转变为不易感群的一种有效的防病方法,种鸭开产前 45天内接种鸭病毒性肝二价灭活疫苗, 21天再次注射疫苗,加强免疫1 次,产生的高水平的中和抗体可以维持半年以上,而且所产的雏鸭可以受到母源抗体保护,与弱毒疫苗相比,使用灭活疫苗不用担心弱毒株返强会给养殖场带来风险。对于疫群、疫区,应采用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进行紧急注射,而对于受威胁地区,应采用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进行紧急注射,同时进行疫苗紧急接种,能迅速控制该病的流行,对于已经患病的雏鸭也同样有良好的疗效。此外,对鸭舍要坚持严格的防疫消毒制度,常用2%火碱水消毒,平时饮水器具要经常刷洗,1—2天进行一次消毒。舍内保持适宜的温度和光照,地面和垫料要干燥。新引进的种鸭要实施隔离观察半个月措施,确保没有携带病原微生物后才能合群。 |
上一篇:一例鸡坏死性肠炎的诊断
下一篇:鸡肿头综合征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