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具备启动“模式猪计划”的基础设施、人才和技术等条件。图为我国第一只体细胞克隆猪(黑色) 即将在中国启动的国际模式猪计划是一个雄心勃勃的研究项目。该项目将对猪的所有基因进行敲除研究,以便实现猪的模式动物化,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11月10日,在北京召开的2017年中国工程院动物生物技术国际高峰论坛传出一个消息,中国将启动一项雄心勃勃的研究项目,国际模式猪计划(Pig Model Project,PMP)。这一项目将对猪所有基因进行敲除研究,建立完整的基因敲除猪表型品系,实现猪的模式动物化。该国际项目的科学咨询委员会主席将由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美国犹他大学教授马里奥·卡佩奇担任,该计划也得到美国、荷兰、法国、中国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科学家的热情响应。 “中国特别适合” 2017年中国工程院动物生物技术国际高峰论坛由中国工程院和中国农业大学联合主办,会议邀请包括马里奥·卡佩奇教授在内的22位国际知名科学家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这些科学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因编辑技术、猪功能基因组、基因修饰猪制备、异种器官移植、疾病模型猪应用等领域。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在欢迎词中介绍道,中国农业大学已在猪模型研究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先后利用我国特有猪品种资源培育出中国实验用小型猪新品系,培育出我国第一批体细胞克隆猪、转基因克隆实验小型猪,还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建立了人多囊肾病、侏儒症等十多种模式猪,在国家发改委支持下,中国农业大学正在建设“猪表型与遗传研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这些基础上,中国农业大学倡议启动国际模式猪计划,希望加强国际和国内合作,共同推动猪作为模式动物为生命科学研究做出新的贡献。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刘旭院士在致辞中则表示,模式动物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小鼠等小型模式动物已不能满足现代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的需要。由于器官生理、结构和功能等方面与人非常接近,猪非常适合用于人类疾病发生发展机理、转化医学、异种器官移植等研究,中国工程院支持启动国际模式猪计划,并对参与该计划的国内外科学家表示感谢。 马里奥·卡佩奇教授随后在大会主旨发言中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猪生产和消费国家,拥有丰富的猪遗传资源,也有一大批模式猪研究领域的优秀科学家,特别适合启动和领导国际模式猪计划。 计划的由来 据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赵要风教授介绍,国际模式猪计划将主要借鉴国际基因敲除小鼠计划和国际小鼠表型分析计划的做法。 2005年8月7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宣布将投资5200万美元,启动基因敲除小鼠计划(Knockout Mouse Project),系统性依次破坏小鼠基因组中2万个基因中每个基因,建立基因敲除小鼠数据库。之后,基于相同目标的欧洲条件性基因突变小鼠项目(EUCOMM)、加拿大北美条件性基因突变小鼠项目(NorCOMM)和美国德克萨斯医学基因组研究计划(TIGM)等相继启动。为了避免重复工作,2007年3月,由这些研究计划和机构联合成立了国际基因敲除小鼠联盟(International Knockout Mouse Consortium,IKMC)。据《自然》杂志报道,到2011年,约有1.7万个小鼠基因已被IKMC成员敲除。 2011年9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又宣布成立国际小鼠表型分析联盟(IKPC),该联盟旨在基因敲除小鼠等大型科研计划的基础上,建立所有编码基因的条件性基因剔除小鼠,系统分析突变小鼠的发育、生理生化及病理表型,从而诠释哺乳动物编码基因的功能。该计划将分为2个阶段分步实施:第一阶段(2012-2016)分析5000个基因的基因剔除小鼠的表型,第二阶段(2017-2022)分析15000个基因的基因剔除小鼠的表型。目前该联盟共有来自11个国家的19个科研机构组成,包括中国的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和台湾国研院实验动物中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欧盟、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MRC)、加拿大卫生部以及日本理化研究院(RIKEN)对该计划进行了资助。 小鼠作为模式动物,饲养成本低、操作简便等优势,已在动物功能基因、人类疾病发生机理等研究领域已发挥巨大作用,但是小鼠同样存在个体小、寿命短、与人类进化距离远等不足,并不能完全模仿人类疾病特别是癌症等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而猪作为大型模式动物,在寿命、体型、器官结构与功能等方面都比较适合模仿人类疾病,同时猪也是异种器官移植的主要供体,而猪基因功能阐明也将为猪新品种培育、疫病防控等提供重要支撑。 |
下一篇:国鸡文化推广联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