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禽流感等传染性疾病逐步演变成全球性问题的挑战,中国的家禽行业及企业如何提升疫病防控能力?如何在科学的基础上认识传染性疾病防控中使用相关疫苗和药物与加强生物安全的关系?养殖场自身生物安全体系建设与养殖场之间的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和相关公共管理水平提升孰轻孰重?对二者忽视最终将损害谁的利益?出路又在何方?免疫程序优化——科学减负到底该如何减?由此是否带来发生疾病的风险?带着这些问题,《国际家禽》杂志记者新近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兽医学院教授刘秀梵。 《国际家禽》:请您谈谈禽病在中国多发的原因及禽病防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刘秀梵:近年来家禽疾病越来越多,禽病防控形势越来越复杂,这涉及多方面的原因。 总体来看,经过30多年,我国养禽业从庭院养殖、小规模养殖发展到大规模养殖、集约化养殖,不论是禽蛋产业还是禽肉产业发展均非常迅猛,养殖模式也多种多样。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与家禽产业相关的基础建设并未同步跟进,从业人员对疫病防控的科学知识和理念落后于产业的发展,因此出现禽病多发且一些家禽疫病很难得到有效控制的局面,这是产业快速发展必然会带来的问题,并不奇怪。 从行业角度看,造成我们国家家禽疫病多发的原因还涉及理念、管理、技术层面。业界在禽病防控、生物安全方面的认知与科学理念缺乏明确的认识。我国禽病防控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过分依赖疫苗和药物,而忽视了生物安全系统建设为主的其他防控措施。 目前,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在家禽疾病防控体系建设方面都比较完善,不同的禽病采取不同的防控措施。我们可以从中有所借鉴,但很难完全照搬。我们应该学习如何从大的方面着手普及家禽疾病科学的防控理念,彻底改变凡提及家禽疫病防控就是打疫苗、用药物这样的观念。大家知道,传染性疾病发生流行必须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畜群3个条件,有效的防控必须在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畜群3个方面形成合力,而前两者主要靠生物安全,后者才是使用疫苗和药物。因此单靠疫苗或药物是不能有效防控疫病的。 《国际家禽》:面对目前的禽病防控复杂形势,什么样的理念才是科学理念? 刘秀梵:10多年前,我提出免疫程序优化的问题,根据疫病的科学防控理念——疫苗仅是完整的疫病防控策略的一部分,要科学使用疫苗,对免疫程序进行优化。这个完整的疫病防控策略包括养殖场的生物安全、发生疫情时动物及其产品流通的限制、扑杀销毁感染动物、疫点的隔离与封锁以及消毒、谨慎使用疫苗等。 就这一理念本身而言,我们并没有什么创新的地方。因为国外发达国家早就按照科学防控理念来应对动物疫病。我们国家也是以此理念出发来防控家禽疫病,只不过有些企业走偏了。我们强调自己国情的特殊,过分强调使用疫苗和药物,甚至滥用疫苗和药物,这就偏离了科学。 我之所以提出科学减负,主要是考虑到中国家禽行业过多使用、滥用疫苗和药物的这一现象很普遍,有的家禽养殖场在疫苗使用方面非常离谱——针对一种病如新城疫,鸡的一生要打10多次甚至20次以上的疫苗,家禽不堪重负,企业也不堪重负,这样做也没有科学依据。 《国际家禽》:过多使用、滥用疫苗是缺乏科学理念指导的结果,这是否意味着在加重了家禽健康成长负担的同时,也加重了养殖企业及产业链的负担,更加大了未来疫病防控的风险? 刘秀梵:早在2009年,我提出我们国家养禽业使用疫苗存在“三多一大”的现象。 第一多是使用疫苗的病种多,有十几种。对这些病种进行疫苗免疫是否都是必需的?凡是有疫苗的病种全部选用对应疫苗免疫对家禽健康有益还是有害? 通过加强生物安全措施,有的疫病发生概率是极低的,一般不需要使用疫苗。对于这类疫病,注射疫苗反而对家禽机体免疫力带来一定的副作用,进而降低禽群免疫力,不利于家禽疫病防控;对家禽生产而言,既增加了人工成本又让禽群产生应激,也会进一步影响家禽的生产性能。 在发达国家,对有的家禽疫病不采用疫苗免疫。通常,只免疫发生风险较大的几种疾病。国内也有这样的情况,比如峪口禽业监测发现鸡传染性鼻炎(IC)数年没有发生后,说明此病发生风险很小,就选择不再打IC疫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