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适度发展农村金融,促进资本要素助力农村发展。在财政支农、政策惠农的基础上,也要积极引入市场金融动力,为国家财政松绑的同时,带动农村金融稳定发展。一方面,加强市场金融信息的共享平台,提供更多金融服务信息;另一方面,将农村商业性金融作为农村资本形成与规模扩张的主要载体,在推动农业组织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扩大农村商业银行服务对象。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尤其是赋予农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拓展农村部门从商业银行获取资金的信贷担保体系建设,促进资本在城乡间自由流动,使农村有资金、有动力进一步发展(张宇等,2017)。 三是推进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土地要素合理配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是完善要素市场、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党建读物出版社编写组,2013)。要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同时落实好“三权分置”的制度创新,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促进土地在各类经营主体间的流转,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 另一方面,要把政府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作用发挥好。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是要更多发挥政府作用,而是要在保证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管好那些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由于市场无法保证公共物品的充分供给,无法保证城乡差距缩小而非进一步拉大,因此,为保障农业和农村长远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就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政府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农业与农村资源配置中发挥积极作用,统筹规划、建立配套政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政府统筹规划,弥补市场失灵。市场机制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内在缺陷,为减少这些缺陷对经济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国家需要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有计划的调节和统筹兼顾,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和突出优势。面对客观存在的城乡差异,政府必须统筹规划,弥补市场缺陷,纠正马太效应,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实现资源在城乡间公平、有效配置,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是完善配套政策,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市场在劳动力、资本和土地资源配置方面,虽起决定性作用,但必须有政府配套政策加以辅助。例如,在劳动力流动方面,要通过“户籍制度”改革是推动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并在组织教育、技能培训、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资金流动方面,政府必须对市场加以管控,防止市场的逐利性和盲目性致使农村经济进一步萎靡,提供更多支农、惠农的金融政策和金融服务,鼓励农村部门以较低的成本获取普惠性质的金融资源。在土地资源方面,政府要在确保土体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促进土地要素在市场中依法流转,维护农民合法的土地权益。 三是增加社会福利保障,缩小城乡差距。城乡差距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和福利保障方面的较大差异。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要立足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配置的理念,增强农村社会保障的供给力度,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要基于广泛覆盖、逐步提高原则推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式的变革,结合全国和地方财政能力的提升态势,逐年提高针对农村居民的医疗、养老和教育供给水平;要探寻城乡间农村劳动力职业转化后社会保障供给的转换途径,充分考虑农村劳动力在彻底脱离土地之后其在城市的融入问题,即农民“市民化”问题。 五、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是保护国家利益、人民幸福、民族发展的根本,也是城市与乡村协同发展紧密联系的重要纽带。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用朴实、生动的语言强调了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并明确指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基本方向,如“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农业发展是绿色发展的基础和手段,城乡协同发展是绿色发展的动力和结果。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提出要按照绿色发展理念,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中共中央宣传部,2016)。 |
上一篇:国家可否立法建立畜禽养殖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