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深化职业路,始于技术,成于管理 李老师认为,随着养殖结构的调整,新时代的兽医发展模式也已经发生了变化:第一,不管是进入兽药企业还是饲料企业,亦或是独立的兽医组织,“技术”必然是立身之本,但也只能是“本”而已,要想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必然适应规模化趋势涉入管理领域;第二,同行不是冤家,应寻求相互合作、共赢发展,而非相互拆台、掣肘。这是新型的兽医成长规则。 1、技术成为链接用户的最强纽带 李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件非常偶然又非常戏剧性的事儿。当时,他负责开发唐山地区的一个当地门诊。这个门诊的负责人是位官方兽医,负责防疫、免疫方面;当时外地的兽医很难与这位兽医工作者进行对话并打进市场。李老师也四次在这里碰壁,第五次甚至被误认为别家公司的销售代表,不可谓不丧气。结果机缘巧合之下,正要离开时遇到了镇上最大的养殖场的老板;凑巧李老师曾为这个养殖场进行过疫病诊疗服务——养殖场老板立马上前跟李老师问好,并对经销商介绍说,“这位就是我一直跟你提起的李老师,咱们一般治不好的病,就会去找他!”经销商立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开始与李老师探讨关于猪病的问题。不聊不知道,一聊吓一跳,双方有观点和合之处,也有相拧的点;有互补的地方,更有合作的需求。就这样,经销商谈成了,好像也没用到什么销售技巧,全是技术在帮忙。时至今日,李老师说,尽管他已离开这个企业,但仍然与这位经销商保持着良好的交流关系。“上个月刚通过电话,聊起猪场疫病问题!人和人之间的缘分就是这么奇怪!”李老师说到,嘴角抑制不住的翘了起来。 同行不是冤家,李老师再次强调到,“技术让我们能明确自身的优劣势在哪里,也能找到彼此协作共赢的点。新时代兽医之路,就在这‘协作共赢’里!” 2、技术的强化点在哪里?——管理 2007年时,一场大病让李老师停下奔走的脚步,也再次思考在技术领域的精研。在确定了链球菌方向后,李老师始终认为“治疗层面的技术”无法真正掌控猪只的生长过程,从而也无法对链球菌的产生和病变进行防控。于是,闲不下来的他进入了一个千头规模的猪场,尝试从猪只的整体管理角度去思考疫病防控。 “猪场最难管的是人,而不是猪。”李老师向我们开玩笑的“吐槽”说到。在他进入之前,该猪场的药物治疗剂量是没有标准的,防控程序也是杂乱无序的;人员的护理过程、养殖环节都无章无序,因此,猪场的疫病暴发率居高不下。李老师在对猪场情况进行考察后——首先,制定了涵盖预防、保健、治疗用药的一系列指标。比如,规定了猪从产房出来到出栏的冬季和夏季用药标准;其次,李老师圈出200多头猪亲自按照标准用药程序执行养殖,用事实证明标准的可操作性和缓和余地;然后,对取药制度进行了规定,将兽医和药分开。兽医不能取药,必须饲养员亲自来领药、签字,猪出栏后对剩余的药进行折价;最后,针对猪场进行了技术规范。制定了猪只从出生到出栏的成本平均线,对养殖成本控制平均线以下技术员进行物质奖励。 一下子,猪场被搞活了,不仅养殖成本得到了显著控制,而且机体疫病爆发率明显下降。这种变化给李老师带来了深深的震撼:兽医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疫病防控的技术,更要从管理角度治标更治本。 三、笃定未来,兽医技术从“全能”走向“专精”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或者说当前的兽医发展实际上是处于一个极度被压制——被时代压制、被养殖压制的阶段。兽医的路在哪里?这也是李老师不断的职业选择过程中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比如进入兽药企业、饲料企业;比如进入猪场;比如从全能走向专精。李老师一直在自问,时代所赋予了兽医什么样的职责? |
上一篇:季艳胜:平凡中的“兽医”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