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季艳胜老师的沟通其实显得有些冷场和平淡,坦白讲,季老师不是一个能言善辩之人;但从季老师的寥寥数语中我们能勾勒出一位饱经时代沧桑却始终微笑以对的儒士形象。他反复所说的话是“不苦”;他常念叨的是“畜主”;他最关心的是“医德”——这是一个最最普通的基层兽医的故事,却从中能感受到中国民间兽医的成长史,以及他们的立场和价值。 一、时代的烙印:从大牲畜到家畜的转型 季老师今年46岁——对于季老师这个年龄辈分的兽医来讲,他们身上最明显的是时代所给予的一次次转型与变革;尤其是随着中国养殖行业的变化,兽医作为终端最直接的对接体以及单打独斗的个人立场来说,他们的转型变得更加紧迫与焦灼。这也是我们在与季老师沟通过程中所能感受到的最显著特点。 平心为生计——21岁沧州农校兽医专业毕业之后,季艳胜就走上了民间兽医的道路,这一走就是25年。坦白来讲,基层兽医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职业,尤其是在季艳胜刚做兽医的那个年代。季老师告诉我们,当时农村主要以养殖大牲畜来进行耕种,农民也把自家的牲畜当成命根子。于是,当时他主要以给大牲畜看病为主。回想起来,季老师一片唏嘘:从早上五点一直到晚上八九点,几乎没有一刻能歇歇脚;那时机械化不发达,所以每天都要骑着自行车背着药箱去农户家中医治病畜,不管刮风下雨,只要接到病情马上去诊治。当看到病畜从疼痛中解脱出来后的那一刻,那是自己作为一名兽医最欣慰的时候。我们问季老师,不苦不累吗?季老师反而说,生计奔波哪个不苦呢?当病在自己手里治不好时,才该是最发愁、最苦的时候。 慧眼看未来——随着机械作业的兴起伴随着大牲畜养殖的消亡,经济动物包括家畜、家禽养殖开始兴起。季老师准确的看到了这种发展趋势,开始进行自身职业方向的转型和调整。“大约是在14年前,我注意到农村养猪和养宠物的风气渐渐扩散;这种变化带给我们大牲畜兽医的,除了技能还有意识上的调整。从‘活着’到‘健康地卖钱’,一方面对职业技能的要求有了提高,另一方面更是从治疗到预防意识的转变。”季老师谈到。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充电”之旅:一方面去养殖场现场观摩学习,积累经验;另一方面去北京农大等高校学习理论知识;同时,只有理论没有实践怎么操刀?季老师专门养了6头母猪,以此作为临床实践的案例。经过一两年的过渡,季老师开始慢慢的活跃在家畜养殖和宠物养殖圈子,真正扎下了兽医之根。 如今,季老师的出诊和应诊范围已从方圆20里扩展到100里;而季老师,也成为当地成功转型、敢做手术的唯一一位基层兽医。 二、信念的秉持:技术与医德构筑兽医之道 正如季老师所讲,为生计奔波哪有不苦的?季老师自称,二十多年来,他经历了无数的坎坷,也有想放弃的时候。尤其是在行医初期,由于技术不精湛、经验不丰富,死在自己手中的病畜很多,那时候心灰意冷,一度想放弃;然而随着经验的丰富以及技能的娴熟,在自己手中治愈的牲畜越来越多,甚至成为方圆百里唯一一个敢做手术的人——在诊疗过程中就愈发的感受到那种帮助他人所带来的成就感和成功感,渐渐的、不知不觉的,就这样走了二十五年了。 六年的实习经验——季老师坦言,毕业后在县城兽医站的六年实习时间,为他在这个行业踏下心来提供了最坚实、最基础的技能。那时,季老师跟着四五位平均年龄在六十岁以上的老兽医进行临床实践,做学徒、打下手,最重要的是传承下来了一批治疗疑难杂症的中药保密配方。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季老师说,尽管当前他所服务的养殖场的预防保健意识薄弱、中药作用不明显,但他不急——就如同从大牲畜到家畜的转型一样,中药的发展是在未来。 |
上一篇:石西虎:诠释了兽医不平凡的含义
下一篇:李文博:在兽医技术领域精研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