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市江津区贾嗣镇龙山村,有一所房子的灯总是最晚熄灭的。房子的主人就是龙山村养猪能手陶声伦。 熄灯晚,是因为陶声伦每天不仅要精心料理生猪,还要帮助前来讨教养猪经验的乡亲们解答疑惑。他养殖生猪脱贫致富的故事,激励了不少乡亲。 “我没多大本事,只是相信勤能致富。只要乡亲们需要我,我愿一直做村里最晚熄灯的人。”陶声伦说。 养殖生猪脱贫在望 2012年前,为了让两个孩子顺利上大学,身为建卡贫困户的陶声伦进过车间、住过工地,但微薄的工资终究不是养家糊口的长久之计。于是,他有了在家乡发展生猪养殖的想法,但发展资金成了摆在他面前的第一个难题。 “幸运的是镇党委和政府为我送来了‘及时雨’”,陶声伦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不禁感慨。2012年,贾嗣镇党委政府正推进龙山村这个市级贫困村的脱贫攻坚工作。了解到陶声伦的情况后,镇扶贫办先后拨给陶声伦1.3万元产业发展专项扶贫资金用于圈舍修建和购买猪种,还联系畜禽养殖专家为其提供技术指导。陶声伦的脱贫之路开始有了眉目。 吸取教训二度创业 原以为,养猪事业会在辛勤的劳作中顺利走下去,谁曾想,一场灾难如晴天霹雳而来。 2012年底,就在陶声伦的养殖事业刚刚步入正轨时,生猪突然患上痢疾,100多头猪在2天内全部死去,一年下来他几乎血本无归。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陶声伦欲哭无泪。就在这时,镇里的干部来到陶声伦家里,一边鼓励他重拾信心,一边邀请市、区的养殖专家前来帮助分析生猪发病原因,总结养殖失败的经验教训。 在镇里的鼓励和专家的帮助下,陶声伦重燃起脱贫致富的梦想。他再次购进新猪种、修建蓄水池、主动向兽医站兽医学习生猪疾病预防知识……终于,他的生猪养殖事业又恢复了正常。 脱贫致富不忘乡亲 2015年,陶声伦成立了重庆市江津区钰休生猪养殖家庭农场。从2012年到2017年,陶声伦养殖场的生猪从10多头发展为400多头,远销至綦江、贵州等地,年均收入也由两三万元变为20多万元。 “我能有今天的生活,离不开镇政府的支持。我虽然不能带领乡亲们发大财,但愿为他们做点力所能及的小事。”陶声伦没有忘记脱贫路上的众乡亲。他从不吝啬传授生猪饲养、销售等经验,周边的养殖户都纷纷向他讨教或求助。为了帮助困难村民增收,他还将一些猪仔赊给低保户,定点收购困难户的农产品喂猪。“每次养猪遇到困难,他都能给我们合适的建议。”回想起陶声伦的帮助,养殖户丁世祥充满了感激。 在陶声伦的带动下,龙山村发展起大大小小的养殖户30余家,其中贫困户10余家,带动全村出栏生猪3800余头,实现毛收入约95万元,人均增收2000余元。 |
上一篇:刘兴春:石门山上的“养鸡王”
下一篇:宝梅花:打造“新概念蒙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