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风险分析 屠宰环节羊产品布鲁氏菌风险分析。不同地区来源的羊产品取样调查结果表明,来自西北地区的产品带菌率为4.94%,而来自西南地区的未检出,说明西北地区作为我国布病防控一类地区,羊产品带菌风险相对较高。通过取样调查发现,屠宰环节的羊产品和环境均存在布鲁氏菌污染风险;从不同规模来看,大中型屠宰场的污染风险(6.23%)高于小型屠宰场(0.48%),原因主要是小型屠宰场清洗消毒彻底,羊的来源主要局限于当地,而大中型屠宰场待宰羊多、工作量较大,可能存在清洗不彻底、消毒不到位的问题;另一方面,羊需求量大、来源广,尤其是从一类地区来源的羊较多,从而加大了污染的概率。 风险传递过程分析。控制性试验结果表明:发病期子宫、脾脏、肾脏和血液中均有布鲁氏菌被检出,与2012年的报道相似,说明发病期内脏和血液带菌风险较大,这可能与布鲁氏菌多寄生于网状内皮系统有关;对于隐性感染期的羊,仅在其子宫中检出布鲁氏菌,其他部位未检出,说明对于无临床症状的感染羊,其子宫是带菌的最大风险源。 从控制性试验结果可见,无论是急性发病期,还是隐性感染期的羊,在不发生二次污染的情况下,仅可从内脏中检出布鲁氏菌;但屠宰环节布病感染抗体阳性率为1.13%,且羊产品和屠宰环境中均存在布鲁氏菌污染,可见存在布病感染羊只因宰前检疫漏检而进入屠宰生产链的风险。 从业人员的风险分析。结合问卷调查发现,养殖和屠宰环节的从业人员大多不了解布病,也没有个人防护意识,更没有采取个人防护措施,且养殖和屠宰环节均出现人感染布病病例,说明养殖和屠宰环节的从业人员是高风险人群,若防护措施不当极易导致布病感染。 四、建议 近几年,布病疫情有上升趋势,动物发病数逐年增多,人间发病数也随之增高。人间布病与动物布病密切相关,呈一定的线性关系。因此,畜牧兽医部门除了要加强与卫生计生、工商等部门的协作,强化信息沟通和联防联控外,还应做好宰前检疫,防止布鲁氏菌从养殖环节进入屠宰环节。然而传统意义上的宰前检疫无法检出隐性感染期的带菌羊只,因此应该考虑引入敏感性较高的检测方法,尽可能检出带菌羊只。在养殖环节应继续强化布病的监测净化工作,尤其是加强对羊的监测净化,优先从种羊开始,争取减少源头上的布病传播风险。同时还应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尤其是布病认知和防护知识培训,提升个人防护意识和水平,使其保持健康正确的工作和生活习惯,并定期体检,一旦发现感染布病,应紧急就医,以获得良好治疗预期。 |
上一篇:对鸡蛋中抗生素残留检测的个人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