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伪狂犬病是由猪伪狂犬病毒(PR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本文通过对该病毒病原的传播途径以及临床症状、剖检变化进行分析陈述,提出了五种实验室鉴别诊断方法,并总结出了该病的预防措施,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一、病原 猪伪狂犬病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甲疱疹病毒亚科,具有寄主的广泛性和高度的细胞致病性的特点。伪狂犬病毒的抵抗力较强,存活时间长,冬季可达一个半月,在猪肉组织内可存活数年,在70℃的高温中仍能存活10余分钟。0.5%~1%氢氧化钠能够迅速使其失去活性,对乙醚、氯仿及福尔马林、紫外线照射都甚为敏感。 伪狂犬病毒适应环境能力较强,可以在多种组织器官细胞中繁殖,属泛嗜性病毒。虽然仅有一个血清型,但毒株的类型不同,其毒力程度和其他特征等方面均有不同,区别在于感染性、毒力以及在感染过程中的毒素排出量和持续时间。该病毒具有复制周期短的特点,常在神经内形成潜伏感染。 二、流行病学特点 伪狂犬病毒在全球分布广泛,很多家畜如猪、牛、羊、狗和猫都是易感动物。除此之外,许多野生、肉食类动物如水貂、雪貂、狐狸等也都易感。最敏感的实验动物是兔,其次是大鼠、小鼠、豚鼠。据目前收集到的资料和数据来看,人感染该病毒的报道很少。 在同一个养猪场,健康猪是通过患病猪排毒而传染的。此外,被病毒污染而未经清洗消毒的工作人员及其用具是主要媒介,起到了传播病毒的作用。空气的流动也使病毒在猪场之间进一步传播。在猪群中,该病毒由鼻间接触扩散,但更为直接的传播途径是交配时通过感染的阴道、精液以及妊娠期的胎盘,或经由猪等其他感染动物的尸体。 感染的可能性主要由毒力、剂量、感染途径和年龄决定。易感性与饲养管理、营养供给、密度、后备母猪的引入有直接或间接关系。 被伪狂犬病毒传染的动物除猪之外都会死亡。猪发病后,发病率和死亡率主要取决于猪的年龄。仔猪与断奶仔猪最危险,成年猪感染后在一般情况下症状不明显,妊娠母猪被传染后可引起流产、产死胎、产木乃伊胎或者不育等。不同阶段的猪被感染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所不同,其中最高的是15日龄之内的仔猪,被感染后必死无疑;其次是断奶仔猪,发病率约为40%,发病猪约有50%死亡;再次是成年猪,染病后其生长发育会有迟缓或增重停滞等现象。 冬季是伪狂犬病的高发季节,但其他季节也会发病。 三、临床症状 该病的临床表现取决于病毒的毒力程度和剂量,还有被感染猪的年龄。其中,最主要的是感染猪的年龄,幼龄猪感染后病情最为严重。 一旦被伪狂犬病毒感染,新生仔猪将会大量死亡。临床上,被感染的仔猪在第2天就会发病,第3~5天会出现死亡。发病仔猪的神经症状表现突出,如倒地昏睡、痉挛等,在发病后的1~2日就会死亡。其中,15日龄内仔猪被感染的后果最为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高达100%。患病仔猪的症状在临床上表现为病发突然,体温在41℃以上,精神状况很差,全身抖动和抽搐,行动失去平衡,上吐下泻,很少有康复。对于被该病感染的断奶仔猪来说,其发病率高达20%~40%,死亡率是发病率的50%;神经症状表现也较为明显,如后肢麻痹针刺无痛感,呈划水样或角弓反张等。 成年猪感染发病后症状表现不明显,常呈隐性经过,比较容易恢复;主要症状为发烧,精神不振,某些病猪出现呼吸困难、打喷嚏、咳嗽,后期可引发传染性胸膜肺炎。 怀孕母猪感染该病毒后可引起流产、产死胎、产木乃伊胎,以死胎为主。头胎母猪和经产母猪都会发病。 种猪感染该病毒后可表现为不育症。感染猪伪狂犬病的妊娠母猪会产出死胎或产下的仔猪患病。根据一些养殖场的报告,如果在春季出现猪伪狂犬病的暴发,会导致母猪下半年配种困难,90%返情,数次配种的失败将直接影响养殖场的经济效益。对于成年公猪来说,患病会导致其生殖器官肿胀或萎缩,进而影响生殖能力。 四、剖检病理变化 眼观肾脏布满针尖样出血点,卡他性胃炎和肠炎病变程度不同,肝脾等实质性器官可见有坏死病死灶,颜色为灰白色。扁桃体和肺部的病理改变是充血、水肿、坏死。偶尔可观察到肺水肿。症状最为明显的是中枢神经系统,脑膜充血、出血较为明显,脑脊髓液增多,母猪子宫内感染后可见胎盘坏死性炎症,胎衣出现白色坏死灶。 组织的病理改变主要为中枢神经系统,其特点是弥漫性非化脓性脑膜炎、神经节炎以及局部炎症。核内包涵体和出血性炎症在脑神经细胞内、鼻咽黏膜、脾及淋巴结的淋巴细胞内可见。有时凝固性坏死在肝脏小叶周边出现。肺泡内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隔核小叶质增宽。 |
上一篇:母猪便秘原因分析及防治
下一篇:夏季猪热应激的临床表现及防治